作者:黄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5/23 8:44:09
选择字号:
让战“疫”一线故事持续发光发热
复旦大学战“疫”青年故事分享会举行

 

5月22日,复旦大学战“疫”青年故事分享会于线上、线下同步举行。战“疫”青年讲师团代表讲述一线工作经历,展现复旦青年担当,激励广大师生不惧风雨、永挑重担。复旦大学抗击疫情云课堂、复旦大学战“疫”青年说系列微课视频,也于活动现场发布,让战“疫”一线故事持续发光发热,让抗疫复旦力量化作育人力量。

“厚厚的防护服让我们的声音变得很小,我们只得蹲在床边和病人交流,通过握手、拥抱等肢体语言给他们打气。”复旦大学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附属华山医院青年突击队长杨敏婕,回忆在武昌方舱医院的奋斗历程。“我们的每一句解答和鼓励,都可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带给他们一线希望。”

“为了及时评估患者病情变化,我们会频繁进行CT检查,一个来回将近1小时,鞋套磨破、衣服湿透。”复旦大学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居旻杰,收治的都是重症、危重症患者,工作繁重,压力重大。为此,他的团队提出“抓住、稳住、守住”六字原则,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复旦大学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附属儿科医院医生蔡洁皓,分享了上海市最小新冠宝宝和“大白”医护的故事。作为感染传染科主治医师,他先后在儿科医院和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隔离病房工作。在他和同事们的眼中,患儿就是“大白”医护的孩子,“只要他们能够康复,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随着我们和患者一江连心的感情越来越深厚,随着落日余晖图震撼所有人的心灵,我深知,武汉已经重启,战役即将胜利!”复旦大学十大医务青年获得者、附属中山医院护士长陈轶洪坚定地说。作为团队“管家”,她把握大方向,不断创新、优化护理流程,方便病患治疗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医务工作者。

“面对疫情未知的发展,我也曾害怕,但我作为一名‘90后’华山人、复旦人,正值青春年华,就应当挺身而出。”说这话的孙佳佳,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一名护士。疫情暴发后,她四次报名,终于入选援鄂医疗队。3月29日,她在援鄂前线火线入党。“只要自己有一分热,便发一分光。”她这样说道。

作为一名“管理小兵”,到前线去做什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门诊办公室副主任邱智渊,承担起同济医院光谷院区17家医疗队的统筹协调工作,关心着华山每一位队员的衣食住行和心理状态,并用手中相机记录下一个个感人瞬间。他对青年学子说:“在国家需要你的时候挺身而出,你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是真正有价值的。”

“你们守护患者,我来守护你们。”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管理科陈翔是一位娇小的“90后”姑娘,她在武汉前线坚持做好全队白衣战士的感控工作,对他们进行逐一培训和监督检查。“零感染是每一位队员共同努力才达成的,我们有136名靠谱的队友,有科学的防控措施和绝对的执行力,还有充足的物资保障与强劲的‘后援团’。”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长、感染科任副主任张继明教授,以及上海最早“逆行者”、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钟鸣教授,也来到活动现场,分享了自己的抗疫经历和感受,为青年医务工作者“打call”,为复旦学子寄语。

张继明用“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来评价“90后”医务青年们在此次战“疫”中的表现。他寄语复旦学子,在校期间努力学好知识,练好本领,将来在不同领域作出自己的贡献,体现复旦学子的责任与担当。

在前线,钟鸣被很多人称为“全能战士”,在他看来,正是就学期间以及在中山医院接受的那些严格刻苦的训练,在前线的特殊环境中开始发挥作用,促使自己在面对未知挑战时,脚踏实地切实思考。“青年学子要珍惜宝贵的校园时光,积累扎实的专业知识。”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