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竞然 陈欢欢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5/2 16:18:07
选择字号:
线粒体密码探寻者
——记中科院青年学习标兵宋默识

博士毕业时的宋默识

很小,但非常重要。不仅是细胞内的“流动发电站”,还影响着人体的健康与衰老。

线粒体中藏着生物体的诸多奥秘。那是另一片同样广袤,但尚不为人所知的宇宙,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宋默识掀开了其中的一角。

2015年,她首次阐明了线粒体质量控制在心脏代谢成熟和稳态维持等方面的作用机制;2017年至今,她又发现了心脏疾病和衰老的一系列线粒体相关干预靶点,为从线粒体角度出发干预和治疗心脏疾病和衰老提供了全新的科学思路和理论支撑。

宋默识与线粒体的故事,才刚刚展开。

结缘生物研究

选择生物几乎是一种直觉。

高考报志愿时,宋默识在志愿专业一栏全填了生物,而后进入北京林业大学修读生物学,开始了自己的生物学之路。她想好,要从事立足于人类身体健康的疾病病理研究。

在父母的支持与鼓励下,本科毕业后,宋默识踏上了海外求学的旅程。从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到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再到斯坦福大学,得益于硕、博、博后阶段的实验室学习,在接触过病毒学、人体生理学、肿瘤学等多个方向后,宋默识选定了线粒体与心脏作为研究主题。

在宋默识看来,“先选定感兴趣的方向,然后选择一个和自己脾性相合的导师,对一个研究生非常重要”。

宋默识在实验室

宋默识喜欢做实验。第一次成功分化的心肌细胞开始跳动,让她觉得“特别酷”,兴奋地“拖来”导师炫耀;给妈妈发细胞跳动的视频,和她分享自己的成就感。在研究生阶段,宋默识常身兼多个课题,时常在实验待到后半夜,即使已经很晚了,但只要发现实验结果不好,转身就重做。

科研之路总有不顺利时,甚至有实验做了40多遍才得出理想的结果。“不断积累优化,总能做出来的。”直到现在,宋默识还很享受那种窥到生命奥秘的快乐与满足。

“实验印证假设,对了,开心!不对,也开心!因为这背后往往有更意想不到的故事在等着我去把它勾勒出来”宋默识说。

想要收获一种“值得”的科研生涯

在海外从事研究时,宋默识就曾收获不少业界的肯定:《循环研究》杂志年度最佳论文奖、美国心脏协会博士生奖学金、国际心脏病研究会北美分会年会优秀青年研究学者奖……

最让宋默识觉得意义重大的有两项,一项是中国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因为“那是来自祖国的肯定和认可”。另一项则是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Barbara Jakschik Award奖,她是获得此奖的第一位中国留学生。

当被问及为何回国从事研究时,宋默识脱口而出“能回家,为什么不回家?”宋默识觉得,回国让自己更有归属感。

心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全球平均每分钟都有30余人因心血管疾病失去生命。心血管疾病也是目前中国的第一大疾病,据推算,中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超2.9亿,死亡率居于各类疾病首位,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

宋默识所从事的“线粒体调控心脏疾病和衰老的机制”研究,正是要解析心血管疾病的细胞分子机制,分析线粒体是如何参与心脏能量代谢、氧化应激、细胞命运决定等过程,从而调控心脏疾病与衰老,进而为心肌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临床防治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2018年来到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后,宋默识被同事们的研究理念打动,“许多老师的研究不只是理论的创新与突破,不仅是通过实验证明某个科学假说,还要在实际应用中解决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

这影响了宋默识:“希望可以缩短自己的基础科研与潜在的临床应用之间的距离。如果我的某项发现将来可以在临床中发挥一些直接作用,切实地帮助到一些人,我会觉得自己的科研生涯更有意义,是值得的。”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宋默识的名字出自《论语·述而》中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与她的人生经历有所呼应。

初到瑞典,宋默识就遇上了难啃的基础医学课程,肿瘤、神经、心血管、免疫……每两周一个主题,随讲随测,每个主题都能打印出十厘米厚的课件。卡罗林斯卡学院历来秉持严进严出,若成绩不佳还有被退学的风险。宋默识开玩笑“早上五点钟一个巴掌把自己扇起来学习”。

艰难辛苦但也磨炼意志,最终宋默识在这门课上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一路走来,宋默识笑言:“很享受拼命努力的时候,但该玩的时候也没忘了玩。”

平日里拼命做实验,周末的晚上和朋友们不时攒个牌局;看动漫学会了日语,做了两年多的字幕组翻译,即使在瑞典读研课业负担最重的一阵也没耽误,等公交时在翻译,坐公交时也在翻译,连走路时都听着原文预备翻译;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每一点时间……在宋默识看来,“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自两年前开始带学生后,这位现今32岁的年轻博导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感。

她把实验室的每个人都当成将来要以科研为生的人培养,希望“每个进来的学生都能真的学到一些东西再出去”:每周一次组会,一次文献阅读,每两周一轮一对一深入交流,该放手时给予学生发挥的机会,学生有困难时及时出现,全面锻炼学生文献搜集、课题设计、实验操作、英语写作和交流能力。宋默识常对学生们说“有问题,随时来找我”。

科研的快乐,她希望更多人发现。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