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一尘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4/15 9:03:35
选择字号:
小鸟“哨兵”保护黑犀牛免遭偷猎

 

南非公园的一头黑犀牛 图片来源:《当代生物学》

在斯瓦希里语中,红嘴牛椋鸟又被称作“犀牛哨兵”。这些“犀牛哨兵”可谓名副其实:它们的确会像哨兵那样在遇到潜在危险时向犀牛示警,并可能是犀牛抵御偷猎者的第一道防线。在追踪野生黑犀牛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那些身上有牛椋鸟“搭便车”的犀牛明显比其他犀牛更善于察觉和躲避人类。相关论文近日刊登于《当代生物学》。

“别看黑犀牛角尖皮厚,但几乎是个睁眼瞎。猎人只要从下风口接近它们,条件合适的话有时能走到它们5米之内。”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行为生态学家Roan Plotz说。但牛椋鸟在犀牛身上寻找虱子和死皮为食,当它们发现有人靠近时会发出叫声警示犀牛,这可以弥补犀牛视力的弱势。

Plotz团队记录了他们观察到的两组犀牛身上的牛椋鸟数量,以便研究牛椋鸟发挥的作用;他们还为其中一些犀牛佩戴了无线电标记,以便避开牛椋鸟。结果显示,带着牛椋鸟同时没有无线电标记的犀牛可能完全避开了研究者。研究人员估计牛椋鸟使他们遇到犀牛的概率降低了40%~50%。

研究人员还开展了一项“人类接近”试验,其中由一位研究者从侧方接近犀牛,同时另一位研究者记录了犀牛的反应。“那些没有牛椋鸟的犀牛只有23%的概率察觉到人类靠近,而那些带着牛椋鸟的犀牛则全部凭借鸟的示警发现了人类,它们察觉到人类时的平均距离是61米,这个距离是没有牛椋鸟的情况下犀牛察觉到人类的平均距离的4倍。而且犀牛背上的牛椋鸟越多,其发现人类时的距离就越远。”Plotz说。

而且,当听到牛椋鸟鸣叫示警时,犀牛基本每次都会重新调整方向,让自己面对下风口站立,因为下风方向是它的感官盲点。“当捕食者站在下风口时,犀牛就闻不到它们的气味。”Plotz解释道。

研究者猜测牛椋鸟之所以演化出这种适应性行为,是为了保护它们的食物来源——犀牛。但牛椋鸟的种群数量已大大下降,在一些地区甚至消失,因此如今大部分黑犀牛生活的环境中都没有牛椋鸟。该研究提示,如果将牛椋鸟重新引入犀牛群体中,或许有助于对犀牛形成更有效的保护。

Plotz还强调,正是牛椋鸟的斯瓦希里语名称启迪了上述发现,这表明本地知识在科学研究中可以发挥很大作用。

相关论文信息:http://dx.doi.org/10.1016/j.cub.2020.03.015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