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科信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12/19 17:14:17
选择字号:
各国专家纵论公众科学素质提升与科学抗疫

 

科学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国家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也是增进人类理解包容、理性平和的思想基础。疫情之下,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尤其需要每个负责任国家的参与。2020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上,各国专家就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科学应对疫情危机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

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国际科技共同体在团结抗疫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各国携手共同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对于增强科学抗疫能力、应对危机挑战的重要意义,我们应深化合作交流,携手推动世界公众科学素质提升。

一是坚持多边交流。各国科技共同体要坚持生命至上、平等尊重、合作互助、开放包容的理念,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在双边与多边之间、在区域与全球层面就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的重大问题加强对话与合作,推动发展理念、实践经验的深入交流,加强互鉴互信;

二是坚持开放合作。深入对接各国公众科学素质发展战略,从各自发展战略中发掘合作潜力,在差异中寻找共同点,在危机中寻找新的机遇,充分发挥科技共同体的组织优势、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规划开放包容的合作战略,设置互惠共享的合作项目,在开放合作中为科学素质共同增长提供更加充沛的动力和活力;

三是坚持共同发展。要以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为方向,以尊重科学的精神去研究问题、认识问题、凝聚共识,汇聚创新资源,坚持普惠的原则,让各国和世界人民共享创新发展成果。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

由于疫情的影响,我们感受到了它给人类带来的共同危机。如何更好用科学服务社会服务人类,是全世界共同面对的挑战。处于这样的大变革时代,公众科学素质的提升也有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期望。因此,我们建议:

首先,希望将世界公众科学素质提升纳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题,搭建世界各国的对话平台,使得公众、政策制定者和科学家更好的交流,公众如何理解科学,科学如何服务公众,服务社会经济,以及政策制定如何更加有效;

其二,加强全球开放、信任与合作,建设公民科学素质规范、数字平台和行动计划,推动公众科学素质的分享、经验和模式的理解,为共同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其三,建议在公众科学素质提升中,坚持普惠发展,倡导开放科学,消除科学素质鸿沟。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凸显出以创新为核心、以科技自强自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战略支撑,也要求全体国民提高综合的科学素质。而提高全体国民的科学素质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科技工作者都有义务来做科普工作。

另一方面,疫情也让人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人类命运与共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病毒不分国界,疫情不分种族,全人类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战而胜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在全球疫情持续蔓延的情况下,各国应加紧行动起来,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凝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

尽管疫情在中国得到有效控制,但新冠病毒很多基本的科学问题并没有解决,比如病毒的溯源、物传人问题、重症肺炎的抗体治疗等,都是我们急需应对的。

习近平总书记以“四个面向”指明了科技创新方向,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生物医学就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以创新的思维在生物医学领域更好地保证人民健康、防控疾病,特别是对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这不仅仅是生物医学未来的方向,也是科学家的责任所在。

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龚克: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采取了科学的措施,比如戴好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甚至隔离。但这些社会措施要想有效部署,需要广泛的社会支持,这就有赖于公众对科学的理解,这就是科学素质。

提升科学素质没有那么简单,因为科学研究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科学的真理是相对的,科学家也可能遭到公众的质疑。正因如此,我们有责任回应公众关心的问题、回应社会的关切,让他们理解什么是科学创新、科学家是如何开展工作的,也让他们懂得科学的结论是可证伪的,科学家们始终准备着随时纠错。

中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

科学素质不仅仅是了解科学的真相,还包括有能力基于事实做出科学的判断。如何做出正确的判断,如何决策,是科学素质重要的评价标准。

1979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谢尔顿·李·格拉肖:

疫情之下,许多科学家正在积极合作研发疫苗,但由于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的蔓延,依然存在反疫苗倾向。同样,气候变化是人类历史上非常重大的科学事件,要想改变这个局面,必须首先认识到气候变化这样一个事实,但依然有人不相信气候变化的存在。

在我们周围有很多这样的伪科学,反映出公众并没有真正接受科学的作用,没有接受基于科学事实做出判断的理念。科学应该成为我们有力的武器,科学家有义务、有责任去应对谣言,教育大众,说服大众,从而让大众信任科学共同体。

2019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迪迪埃·奎洛兹:

现代科学制度发展于18、19世纪,到了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诸多科学家已经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慢慢推动科学世界的发展。我们都希望能够通过科学来做一些对世界、对人类有意义的事情。可如果社会当中有一部分人不相信科学,这对于人类进步来说毫无益处。

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要教育大众什么是科学,更应该告知大众科学能够驱动社会的进步。科学不仅仅是知识,如果我们能够正确的运用科学,我们就能够打造更好的未来。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特别顾问、JST 原理事长冲村宪树:

中国有一句俗话“人心齐,泰山移”,在这样一个困难的时期,我们应该团结协作,相互依靠,才能共克困难。创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解决全球性问题,科技创新是必不可少的,科学在开放环境当中才能得到发展,知识只有被运用起来才会显得更有价值。因此,为了应对全球问题,我们需要打造一种合作的机制,打造开放的科学。此外,我们也需要全人类的共同智慧,这就需要大幅提高世界人民的科学素质以及科技水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助理沙米拉·奈尔·贝杜埃勒:

当大家讨论科学素养时,应该坚持这些理念:我们需要改善科学家、政府和公民之间的沟通,让他们相信科学;我们需要提升国家制定政策依据的科学性;我们需要分享知识,加快对疾病的研究;我们生活在一个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世界,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报道科学的媒体记者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应支持他们为大众提供新冠肺炎疫情的最新消息,帮助人们更好了解科学政策。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