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 郑金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0/29 12:01:55
选择字号:
《推进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和绿色发展》报告发布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在京发布年度研究报告之一《推进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和绿色发展》(以下简称“报告”),并邀请业内专家就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研讨交流。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包括: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林坚发布了报告的主要内容,强调绿色发展理念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全新发展理念,必须以系统工程思路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

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报告指出,要根据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精神,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要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构建生态文化体系。林坚表示,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协同发展的文化,是21世纪人类面对诸多危机所作出的新的生存方式和价值取向。生态文化是人类在与自然交往过程中,为适应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自然生态文化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的一切活动与成果。

要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构建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经济,就是遵循生态学原理和规律的经济,是生态和经济的复合系统;其本质是把经济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是将生态文明要求融入经济体系的具体任务,也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

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构建生态目标责任体系。报告提出,要制定责任清单,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责任分解落实到位;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科学规划布局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评价考核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把生态环境质量优劣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

要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要全面深化细化生态文明管理制度体系改革;完善生态文明政府治理和监管体系,提升政府生态环境治理的决策力和执行力;加强生态文明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创新,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完善生态文明国际合作制度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要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构建生态安全体系。我国面临突出的生态风险表现在:生物种群减少,水土流失,地表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紧张,生态失衡,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雾霾天气频发,噪声污染和自然资源的破坏也很严重。生态危机对自然界、人类和社会都造成巨大的风险。构建生态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包括风险预测、数据管理、信息分析、专家咨询、动态模拟、预警演示、预控对策等内容。

推进绿色发展

报告指出,绿色发展理念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全新发展理念。绿色生态环境是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保证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绿色经济是指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新型经济发展理念,致力于提高人类福利和社会公平。绿色政治是指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优良。绿色文化是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共进共荣共发展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文化现象的总和。绿色社会成为一种极具时代特征的历史阶段,辐射渗入经济社会的不同范畴和各个领域,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报告建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涉及领域广泛,应该单列。就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性、迫切性、关联性和长远性来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建设都应该放到更加重要的地位。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放在一起,这与“五位一体”的格局不相匹配,应该单列出来,作为一个专项。

报告建议,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形成一个全覆盖、多层次、广领域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要把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把生态文明意识融化到人们的血液中,贯穿在人们的行为中。生态文明教育(或绿色教育)是全程性、终身性和持续性的教育,参与主体不仅包括学校,还包括政府、社会团体、媒体、企业,等等。

报告建议在雄安创办中国生态大学。生态环境治理,需要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为满足科学、有效地进行生态环境治理的迫切要求,需要创办“全科”性质的“生态大学”。目前,雄安新区迫切需要创办新的大学,生态大学落地雄安是可选之举。

报告还建议在若干地区设立生态文明研究院,条件成熟时创办区域生态学院或生态大学。例如把位于秦皇岛的河北环境工程学院改造、升格为京津冀生态大学;设立京津冀生态研究院,系统地研究京津冀生态环境问题。在上海设立长江三角洲生态研究院,系统地研究长三角生态环境问题。在深圳设立粤港澳生态研究院,系统地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问题。在武汉或宜宾筹建长江生态研究院,全方位研究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条件成熟时创办长江生态大学。在郑州或兰州筹建黄河生态研究院,全方位研究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条件成熟时创办黄河生态大学。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