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绍亮 来源:科学网 发布时间:2018/9/21 15:48:46
选择字号:
《科学家传记系列》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召开

 

9月16日,值第七届中德科技哲学论坛召开之际,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举办《科学家传记系列》新书发布会,发布了方在庆、何钧、王文浩等人的科学家传记译作《阿诺尔德·索末菲传》、《维尔纳·海森伯传》和《约翰·惠勒自传》。

发布会上,中德科学家围绕“德国科学家文化自觉和科技崛起”的主题作了讨论。

德国从落后英法70-80年到成为二战前世界科技中心,特别是在一战遭重创后能在短短20年迅速崛起,其背后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根源。在比勒菲尔德大学教授Martin Carrier看来,德国在19世纪后半叶发展迅速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它的教育体系。可具体细分为三个因素:首先是,研究、教育以及技术发展这几者的紧密联结。威廉·冯·洪堡提出了在研究中实施教育的观点,提倡学术自由。这意味着不应该给学生提供固定的教学大纲,而应该让学生和教授做为平等双方在一起做研究。其次是开放,学术自由激发的新观点层出不穷,而新思想要花费很长时间才会进入正式的教学大纲,因此调整部分内容更有利于创新。第三,强调科学研究和技术之间的联系。比如,以应用科学为主的专门大学建立起来,这种大学支持将新颖的科学思想转化为技术工具。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方在庆说,跨文化交流有助于促进对彼此系统的了解。他提出,根据莱布尼兹提出的知识文化交流的概念,人们应该期待彼此之间真正的新事物,即自己的科学或文化中所缺乏的东西。两国之间的文化差距越大,发现新事物的可能性就越大。莱布尼兹观点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这种跨文化相遇是平等伙伴之间的交流。

方在庆说,莱布尼兹在17世纪末追求的目标在今天仍然有效。“因为我们仍然需要努力去理解和翻译各种不同起源的文化,从而实现一个特定的目标,即珍视各自文化的多样性和智慧的丰富性。我们的共同创造和创新将有助于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共同应对这个时代的科技挑战。”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