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佳雯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5/24 9:47:33
选择字号:
滴滴顺风车:野蛮生长后的补救能否奏效

 

个性化标签的设计存在一定问题,但对顺风车事件的探讨并不应仅仅停留在某一功能的设置上。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滴滴近日出台了最新顺风车业务平台整改措施,核心内容包括:下线饱受诟病的个性化标签和评论功能;车主每次接单前必须人脸识别,以最大限度杜绝私换账号的可能等。

■本报记者 王佳雯

自5月初郑州女子搭乘滴滴顺风车遇害至今,该平台一直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其背后所隐藏的平台管理漏洞等问题更是成为了诟病的关键所在。

事件发生后,滴滴迅速将顺风车业务下线,并于近日出台了最新顺风车业务平台整改措施,核心内容包括:下线饱受诟病的个性化标签和评论功能;车主每次接单前必须人脸识别,以最大限度杜绝私换账号的可能等。

从配合公安机关调查到下线业务,再到如今整改再上线,滴滴顺风车是否能靠一系列举措重新赢回用户信任?

补齐野蛮生长的课

搭乘滴滴顺风车遇害案后,不断有遭遇滴滴顺风车车主骚扰的新闻曝出,将这一平台的安全问题推向舆论风口。甚至在媒体报道中,还有女性乘客选择卸载滴滴,转战其他网约车服务平台。

一位不具名的互联网从业人士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事实上,这次事件虽然是个案,但也暴露了滴滴此前野蛮生长存在的问题。

事件中,人们诟病最多的是顺风车的个性化标签评价,认为其社交属性给某些目的不单纯的车主提供了便利,也增加了乘客特别是女性乘客的乘车风险。但上述互联网从业人员却认为,个性化标签的设计存在一定问题,但对该事件的探讨并不应仅仅停留在某一功能的设置上。

他从产品的角度分析认为,“对于顺风车司机、乘客要有身份审查,特别是满足哪些条件的人可以成为司机,需要有审核机制,其实(顺风车)是产品门槛准入没有做到位。”

由于市场准入门槛过低,且缺乏对车主及乘客的风险培训,因而无论对车主还是乘客而言,顺风车这一产品都存在较高风险。

滴滴顺风车车主陆女士向记者提到自己搭载乘客的案例,从另一个侧面暴露了滴滴顺风车的安全风险。据她介绍,她在上路开车后不久,便申请成为了滴滴顺风车车主,虽然驾龄满足滴滴顺风车要求,但她却是个地地道道的“新手”。而她接到的首位顺风车乘客是一位孕妇。她坦言,自己都很惊讶,乘客就这样将自己的人身安全交到了她的手上。

业内人士指出,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系列的问题,也是滴滴在前期发展中“野蛮生长”路径的一个反映。

自2012年9月滴滴打车软件上线,到2014年与相关平台开展补贴大战,并最终与快的合并之后推出顺风车业务,再到2016年全面收购Uber中国,至今,这家公司估值已超500亿美元。

依据艾瑞咨询在2016年发布的《2016年中国移动端出行服务市场研究报告》,彼时中国移动端出行服务用户乘客数量总计接近4亿,而滴滴的用户覆盖率已高达88.4%。

显然,一路高歌猛进的滴滴,在此次事件后,不得不放缓脚步,回过头来反思其平台漏洞,并与用户协商期望推出更优方案,以挽回市场对该平台的信心。

“薛定谔的顺风车”

经过一段时间下线,近期滴滴的改革措施发布,又引来了新一轮的争论。此前最受诟病的“个性化标签”问题,在调整方案中被取消。有人认为这是“薛定谔的顺风车”,会将车主与乘客置于对彼此信誉失去评判依据的境地。

事实上,据陆女士介绍,无论作为车主还是乘客,标签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会成为彼此评判是否能够同行的依据。只是此前的个性化标签,应当设置成如“守时”“熟悉路线”等可选择的、具有正向意义的标签。

《共享经济大趋势》作者倪云华也认为,是否准时到达上车、车内行为规范、及时支付这些客观的有利于交易和双方商业行为的标签是有意义的。他指出,“为了正向的引导,要考虑到标签对双方行为的引导,一定要预估标签背后的行为。”

郑州滴滴顺风车案件中另一备受诟病的问题在于,犯罪嫌疑人违规借用了其父亲的顺风车账号接单。为解决这一问题,滴滴宣称将用一切手段清理人车不符情况。在整改措施中也推出了“人脸识别”功能。

如今打开新上线的顺风车功能,车主需要通过注册身份验真、接单身份验真、隐私保护设置、夜间出行保护、安全百科学习等六项安全措施,才可以成为车主。按照新的规则,车主在每次接单前都必须进行人脸识别,与车主注册时的平台认证身份比对,人脸识别未通过的车主无法接单。

面对这样的调整,陆女士说自己作为乘客会认为这样的保护措施更安全。但作为车主,观点却有所不同。

做顺风车车主已有三年的韩丞经常在上下班路上搭载乘客。但看到顺风车现在对车主的繁琐要求,他打起了退堂鼓。

“每次都识别谁有那工夫啊。”韩丞对记者说。以他的经验来看,顺风车一般都会绕一些路,即使95%顺路最少也要耽误10到15分钟时间,如果再加上识别等操作环节,大概需要20分钟时间才能接到乘客。“一共回家就20分钟,耗时一倍。”

“以前做着玩儿,现在不做也可以,如果认为顺风车有商业利益,车主会自己权衡。”倪云华说,这样的调整对于产业长期发展很有意义,但过程中措施的微调,也会带来个别群体利益的受损。

事实上,韩丞的顾虑并不是个案。5月19日零点,滴滴顺风车在下线一周后恢复业务,但却在首日遇冷,乘客与车主在选择这一服务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犹疑。带来的结果是,无论是乘客打车还是顺风车接单都变得更加困难。

回归共享经济的本质

滴滴曾向公众公开征求意见,“是否应对行程进行录音”并实时传送至滴滴平台,以便在出现争议时,为调查提供有力证据。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朱浩瑾担心,这样的举措虽然从技术上可以实现,却可能引发新的隐私问题。

“对用户近距离通话进行录音,万一数据泄露可能会有隐私风险。”朱浩瑾说。而滴滴在意见征集中也指出,未来甚至可能会开通车内视频监控,对此,朱浩瑾坦言,视频的实时数据传输的数据量与语音传输并非同一量级,在4G网络下,数据传输存在一定压力。

在此次滴滴顺风车事件中,人们对顺风车性质的探讨也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事实上,专家指出,顺风车与专车、快车的性质并不完全相同,专车与快车为纯粹的营运车辆,而顺风车是共享出行最初的模型。

“把闲置的出行资源分享给其他更多人使用,是经济最雏形的形式。”倪云华解释称。

顺风车在国外兴起时,站在路边挑起一个大拇哥的搭车人与愿意为其停车的车主之间,形成搭乘关系。并且,随着城市交通压力增大,在如美国华盛顿州等城市还开辟了car pool lane,即两人或多人合用汽车车道,在早晚高峰,仅供有两人以上乘坐的私家车行驶。

“顺风车是有共享价值的,也为用户提供了出行的便利。”倪云华说,然而,作为一家公司,从商业扩张与公司管理的角度来看,共享出行资源分散、资源标准化较差的情况,却不利于业务的发展。不过,他也特别提醒,此次郑州滴滴顺风车事件并非共享经济的产物,不能将独立个案归咎于共享经济模式。

《中国科学报》 (2018-05-24 第7版 产业)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