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尤小立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1/20 11:03:18
选择字号:
大学的封闭与开放

 

■尤小立

最近,先是南京大学在老校区设置门禁系统引起争议,随后又有位于福建福州的闵江学院禁止外卖入校,引来媒体和网友的热议不说,还引起外卖商家的普遍不满。

其实,南京大学和闵江学院都有点冤枉,因为它们并不是国内高校设置门禁或禁止外卖入内的先行者。南大或是近些日子新闻比较多,门禁被顺带着成为新闻素材,而闵江学院禁止外卖入校成为新闻,很可能是商家上网争取声援的结果。然而,不是新闻的新闻并非不能成为新闻,此类新闻也并非不能引起人们的反思。

从理论上说,大学的封闭或开放不是一个问题。正像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一样,大学的开放是必然趋势,这在业界早已达成了共识。但现实中,大学校园是应该封闭,还是应该全面向社会开放,一直是国内大学管理的难题。从1977年恢复高考后,大学校园总体是向着开放迈进的,甚至在上世纪90年代新建的一些大学城最初的设计理念中,不设围墙,彼此互补、交流成了一种新潮。

但国内大学都是有各自行政归属的,开放性的资源交流、学科互补既需要政策的协调,也需要付出和得到的对等。拿最常见的图书资源来说,一所大学的图书馆藏书200万册,另一所大学的分校只有10万册,彼此的需求严重不平衡,在开放交流的条件下,后者就可能得益,而前者很可能只有付出。如果没有政策倾斜和补助,前者对后者进行限制、后者抱怨前者封闭的情况迟早会发生。

除了行政归属之外,近年来,大学校园旅游热也在影响着大学的开放。北大、清华就不用说了,就是一般有些历史传统和特色的校园都被旅游公司盯上。有的旅游公司还借助地方政府的行政力量,以“发展旅游事业”为名,让大学变成了景区。设想一下,教师在教室内讲课,窗外是手持彩旗的导游和好奇心十足的游客,会是什么样的情形?是不是此时,教师也应该换上晚清民初的装束,认真配合“全民旅游”的开展?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理解每年暑期北大、清华面对全国各地虔诚的“游学旅行团”应接不暇的窘境,以及每逢春天“樱花季”武汉大学面对公众赏花潮的无奈。

现在的情形是,大学要做到形式上的封闭是不难的,并且很容易习惯成自然地进行下去,而在面对问题时仍持开放态度,并辅之以开放举措,却需要道德的勇气。

就大学管理来说,设置门禁、禁止外卖是显性、比较容易被发现的封闭,有的封闭则是隐性、不易察觉或被遮掩的。比如对于学生的管理,往往就是打着“对学生负责”或者说“责任感”的名义进行的。前不久传出的深圳大学给部分专业学生家长寄成绩单一事所显示的大学对于学生管理的倾向很有代表性。这种全方位、事无巨细的包揽方式正在成为大学学生管理的主流。

而实际上,任何的大包大揽其本质都是封闭性的,即只相信自己而不相信被包揽者可以自主管理。犹记得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1939年前后写过一篇文章,对彼时大学及其现状颇有些痛心疾首。他发现大学生变得公私不分,既不会使用权利,也没有尽义务的观念,原因是学校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治。潘光旦先生谈到的是大学学生管理的一个维度,就是一切都由学校或学校任命的学生组织包揽,其效果或许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并不好。

还有一个维度也需要注意,就是现在国内的大学有没有这个包揽式管理的能力?如今国内重点大学中,学生人数最多的已达7万多人,学生人数动辄万人的高校已属寻常。如果要保证包揽式管理切实有效,管理人员的规模持续增大、管理成本不断增加是肯定的,管理者需要具有多高的管理水平、多强烈的责任感才能胜任也是个问题。

关键是这样的管理是形式上的,且只注意当下而不考虑未来。它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性,处处等待他人为自己服务,却不知回报和自身承担的责任。既然类似的管理方式失去了教育功能或于教育无益,也就没有维持的必要。

几组门禁的设置,或者一纸禁令的发布都是极简单、极容易的,但这类小事往往反映出的是管理者的观念。看来,讲了四十多年观念更新,真要跟上时代的节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中国科学报》 (2018-11-20 第5版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脂肪沉积相关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40亿年前生命如何产生?室温水中找答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