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17/9/17 20:51:17
选择字号:
施一公:知足常乐是创新最大的敌人

9月16日晚22:38,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构生物学家、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院长施一公教授做客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开讲啦》,分享了他的成长历程与人生选择,以及对人才培养、教育创新的期望与思考。

科学殿堂是如此之神妙

年少的施一公,牢牢记住了小学政治老师对他说的“你要为咱驻马店人争光”,他努力学习,最终成功保送到了清华大学。20岁时,父亲的意外过世给他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也改变了他的人生态度。从此,他不再是懵懂的大三学生,立志要改变这个社会,要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

从清华大学到出国留学、博士毕业,他也曾有过迷茫和徘徊,考虑过转行读计算机、经管专业,甚至通过面试拿到了一家保险公司中国首席代表的职位。在诱人的高薪面前,他发现做科学是最浪漫、最梦寐以求的事情。他说:“一旦进了实验室以后,发现在科学研究这个殿堂里面,是如此之神妙,出乎你的想象。”

从1995年春天读博士后一直到现在,施一公从事相对独立的科学生涯已经整整22年,他说这是让自己内心最能平静和满足的一份职业。现场,他也勉励年轻人:“当你跟着自己的兴趣走一条路的时候,要坚定地走下去,不要被周围的价值观所牵引,尤其是不要被以金钱论英雄的价值观所牵引。”

知足常乐是创新最大的敌人

2008年,已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的施一公,毅然辞职回到母校清华大学执教。很多人问过他为什么,在演讲中,施一公教授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自己回国最根本的原因是“想影响一批青年人,想培养最优秀的创新型的青年人才”。

他常常反思,为什么我们的大学生中难以产生拔尖的创新人才?为什么极其优秀的中国学子到了国外,脱颖而出的比例非常小?施一公发现,这些优秀的中国学生非常容易满足。我们的传统文化非常推崇知足常乐,施一公认为,知足常乐用来对生活、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好的,但用来对科研、对学术追求,知足常乐便是创新的大敌。

他希望当代的大学生们能够追求卓越,把自己的天赋发挥到极致。在满足小我的同时,更要把大我、把社会放在心上,只有给社会带来价值,才算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循规蹈矩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施一公讲到,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公平主要依靠公立大学实现,而科技的卓越则是由私立大学和公立大学共同保障,其中私立大学的贡献更大一些。从西海岸的加州理工、斯坦福,到东海岸的普林斯顿、哈弗、耶鲁,这些超一流的大学都是私立的。施一公说:“我们希望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创办中国第一所现代化、世界级、研究型的民办大学,她的名字叫Weatlake University,西湖大学。我相信民办大学作为公立大学的重要补充,和公立大学交相呼应,也同样为国家、为社会培养高精尖的人才。”

施一公认为,30年、50年之后,在中国大地上,一定会有一大批足以代表中国人水平、足以为中国科技发展、为世界文明进步保驾护航的一流民办大学。“那时候,我们的后代能够对世界说,我们中国人做出了和我们的民族人口、我们的历史传统相配的贡献,实现这一目标要依靠创新,而这种创新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脂肪沉积相关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40亿年前生命如何产生?室温水中找答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