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才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8/15 9:53:01
选择字号:
给“慢就业”多一些宽容

 

■温才妃

每年的8月都是教育部规定的初次就业情况统计月,也是高校颇为焦灼的日期。尤其是,近年来,大学里出现“慢就业”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毕业后暂缓就业,他们旅游、支教、在家陪父母或创业考察,暂缓就业的脚步。

“毕业后马上就业”是人们的基本观念,也是不少家长评价子女成功与否的标准。有媒体指出,慢就业是逃避社会竞争,是“啃老”行为。然而,所谓的慢就业并不能够与啃老画等号。需注意,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暂缓就业,最终的目的是实现精准就业;后者则无奋斗目标,对找工作缺乏热情与动力。

苛责过多,还要问造成慢就业的原因。最直接原因是就业压力大,部分大学生一时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又不愿意屈就,因此选择了放慢就业脚步,重新规划人生。尽管有一种言论让大学生以创业代替就业,但并不是每一名大学生都适合创业,用慢就业来代替盲目创业、避免陷入传销、诈骗组织,也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从表面上看,这部分毕业生没有到单位上班,但并不是说他们没有创造财富。随着时代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类不用坐班且收入可观的新工作,如微商、代购、直播等,也颇受“90后”大学生的欢迎。

因此,毕业生慢就业,家长、高校、社会都必须反思。评价慢就业是否“脱轨”,关键在于整个社会慢就业的人群比例与时限。

如果只是小范围人群,大可以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允许不一样的存在。然而,如今的高校要求就业率,家长把上大学与找好工作画等号,必然希望尽量减少慢就业人群,或是联合起来在就业率上造假。

当然,如果这部分人群比例过高、慢就业的时限越拖越久,就不得不反思,大学生是否以慢就业为借口行啃老之实?教育投资是否与能力回报匹配?岗位提供是否远少于人力提供?是否有一种更适合“90后”的新型工作正在成为主流?但是,这一切大可以看时代的进程再来评价优劣高下,而不是以一种“狼来了”的心态否定一切。

毕竟,西方国家也有间隔年的先例,毕业当年不去工作,而是选择旅行、公益等已是西方高校毕业生常见的行为。

《中国科学报》 (2017-08-15 第7版 视角)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