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谷业凯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7/7/7 10:05:16
选择字号:
1000<1?警惕千台手术不如一篇论文现象

 

■破解“1000<1”的尴尬,不再让“假论文”打脸,主管部门必须拿出实招,改革完善现有的评价制度,创新评价方式,克服唯学历、唯论文的倾向

不久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李连达在中国科协年会上的一番呼吁引发了广泛关注。他说,医生的首要职责是治病救人,要警惕“做1000台手术和救100个病人不如发1篇论文”的现象。

近年来,医生论文造假现象时有发生。今年4月,107篇中国论文被施普格林·自然旗下的《肿瘤生物学》杂志集中撤稿,涉及的作者也大部分是医生。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的副院长就曾经对笔者诉苦:评职称只看论文,可是临床医生一天要做十几台手术,实在没时间做研究、写论文。

李连达院士所说的“1000<1”的尴尬不仅仅存在于医生群体。现实中,关于“教师该上课还是该写论文”“工程师该待在实验室还是生产车间”的讨论,也一直不绝于耳。由于科技评价制度不完善,论文成为职称晋升、评优创先中的“硬杠杠”,一些不具备条件、没有时间和能力做科研的医生也被迫“赶鸭子上架”。

医学是科学的重要领域,当前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医学都还有许多未解之谜,如果条件具备、时间允许,有能力、有兴趣的临床医生在出诊、手术之余潜心研究工作中碰到的难题,并将研究成果撰写成论文发表,既有助于医学的发展,也有利于个人业务成长,是一件利己利人的好事。但如果论文成了评职称、涨工资、拿项目的“华山一条路”,“以论文论英雄”,就会催生一些怪现象:有的临床医生看病水平一般,却靠论文当上了主任医师;有的教师讲课很好、不擅长科研,却因为发论文压力山大,想方设法报课题、攒论文……

看病与做科研没有高低之分,本来并不矛盾。如果不切实际、在科技考评中一刀切,一味数论文,就会把医生赶入歧途。

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要求,不是任何岗位都需要用论文来证明。破解“1000<1”的尴尬,不再让“假论文”打脸,主管部门必须拿出实招,改革完善现有的评价制度,创新评价方式,克服唯学历、唯论文的倾向,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专业技术人才。应当将“因材施评”、分类评价作为一条主线,对专业人员选聘和考核办法中涉及科研,尤其是发表论文的部分进行修订,把不切实际、不合时宜的“硬杠杠”剔除——分门别类、不拘一格、综合考量,让不同类型的专业人才都能找到上升的通道和职业的获得感。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