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卓文 黄辛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7/4 20:47:46
选择字号:
专家学者聚同济共议“中国工程教育与工程师发展”
 
 
 
 
 
 
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产业变革,中国的工程教育应当如何创新发展?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热爱工程科技,有志于成为工程师、投身中国工程事业?7月4日,“造福人类 开创未来——中国工程教育与工程师发展”论坛在同济大学举行,近百位专家学者参会,为中国工程教育创新发展与工程人才培养建言献策。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工程师史》(普及本)一书在会上发布。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钟志华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主任、《中国工程师史》主编、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教授,同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陈以一教授,浙江大学工程教育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炜教授出席论坛并作主题报告。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师史》副主编江波担任论坛主持。
 
钟志华在致辞中说,工程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工程教育。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建设工程教育强国,对服务和支撑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意义重大。同济大学以医学起家、凭工科发展,自1912年设立工科开始百余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工科教育经验。近年来,在工程教育改革、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认证、新工科建设方面做出了诸多创新探索与实践。同济大学在不断推进工程教育实践的同时,还进一步开展工程教育的研究,系统梳理和研究“中国工程师”的发展历史,对于中国工程教育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吴启迪教授以《“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工程教育》为题发表演讲。她从中国工程师的地位和作用谈起,她说,古往今来,人类创造了无数的工程奇迹,每一项工程都倾注着许许多多能工巧匠和工程大师的智慧和汗水,工程师是“造福人类、开拓创新”的践行者。当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工程能力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工程技术是创新的源泉,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各类工程科技专业优秀后备人才,对于推动我国迈向世界制造业强国,具有重大意义。然而长期以来,工程师的社会作用和声望一直受到某些轻视,“工程师”这一职业对广大青少年的吸引力在下降。这需要我们的工程教育和宣传创新方式方法,让工程师的价值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同,让工程师成为千千万万优秀年轻人向往的职业。
 
吴启迪教授表示,“一带一路”战略带来了巨大的基础设施工程投资需求,为中国的工程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也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中,我国工程教育承担着独特的使命。为此,她对“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工程教育提出了三点建言: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首先要扩大来华留学教育,培养适需的境外人才,重点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满足“一带一路”建设需求,打造来华留学生教育品牌课程、品牌专业。其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还要通过教育与产业同步、学校与项目实践结合,培养、输出高素质技能人才。此外,还要对那些大通道、大动脉、主航线、重要节点、关键环节所急需的技能人才要优先部署、重点培养,在项目建设所在国办学,把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与项目建设密切结合起来。
 
丁烈云在题为《对工程科技发展趋势与工程教育改革的一点认识》的报告中,对工程教育改革建言:一是转变工程教育范式,工程教育应当从“技术范式”“科学范式”向“工程范式”转型发展;二是优化工程教育过程,聚焦“综合、实践、集成能力”的培养,突出其“实践性、综合性、互动性、跨学科”;三是将学科优势转化为教育资源,高水平教师为本科生上课,实验室资源向本科生开放,最新科研成果进本科生课堂,本科生参加课题研究;四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构建第一、第二课堂教学培训体系,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生态链。
 
陈以一教授在题为《工科硕士培养状况的变化与教育质量认证的推进》的报告中指出,工科硕士生的教育,在未来工程师教育培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工科硕士生的主体应是工程师教育,工学硕士和工程硕士应当合轨。他认为,过于强调全日制工学硕士和工程硕士的区分未必合适;非常有必要按照共同学科基础、多组课程选择、不同实践模式、结合分流选题的方针,探索出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工程师教育的道路。他同时指出,应明确“工科硕士教育认证制度与执业资格相衔接”的思路。
 
张炜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在工程教育系统再造路径:国际工程联盟工程人才分类标准的启示》,他指出我国工程教育系统现存的主要问题:工程人才培养以学术型为主,同质化严重;工程技术专家培养不足,系统缺乏衔接性;中国特色的多元工程人才分类和标准缺失。为此,他提出了我国工程教育系统再造的路径:构建多层次有机衔接的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推行与工程职业能力相匹配的本硕一贯制;大力推进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工程教育模式的中国情境化应用;积极加入多类型的工程人才国际协议,构建中国工程教育标准。
 
会上,江波副校长代表《中国工程师史》编委会介绍了图书的编撰情况。这本书的编写源自于吴启迪教授的发起和推动。2007年,吴启迪教授在为德国出版的《工程师史 :一种延续六千年的职业》中文版写序的过程中,翻阅该书,发现中国虽有众多蜚声世界的工程奇迹,却在书中鲜有提及,对于中国工程师则几乎无记载。这深深触动了这位一直关注中国工程教育与工程师培养的教育专家,她决定“要写一部中国人自己的工程师史”。2013年正式确定《中国工程师史》出版计划,由吴启迪教授担任主编,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副校长江波牵头组织同济大学各院系共同参与,旨在对中国工程师进行比较全面、客观的记载和评价,提升中国工程师的社会地位,探寻工程人才的培养之路。
 
从设想的提出到书稿的成型,该书得到了中国工程院众多专家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徐匡迪院士欣然作序。同济大学联合各兄弟院校、研究机构,组建了20余支学科团队,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为该书的编写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努力。
 
编委会表示,编写本书的初衷是让大众对中国重大工程、工程发展以及工程师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有更深的认识,对那些做出过和正在做着卓越贡献的工程师表示敬仰之情,同时呼吁社会高度关注工程师这一职业群体,认同工程师的价值,尊重工程师这一职业,并给予那些有志于从事中国工程事业的青年学子以鼓励、鞭策和指引。
 
《中国工程师史》一书按时序对我国各时期的重大工程实践和工程科技创新背后的工程师进行了系统梳理,以工程领域为切入点,以重大工程、历史事件为线索,以工程人物为灵魂,从古代工程巨匠到当代杰出工程师,尝试记录和发掘千年历史长河中工程教育和工程师发展的若干重要片段,展现中国工程师的集体智慧和创造力,呈现工程师这一职业的整体培养体系和作用。此书也是首个系统介绍中国工程师历史、作用和地位的集成性出版项目。
 
本项目列选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并已入选“新闻出版发展改革项目库”,同时获上海市新闻出版专项基金和同济大学985基金的支持,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
 
论坛上,丁烈云院士、吴启迪教授、钟志华校长、江波副校长共同为新书揭幕,并向同济大学图书馆、兄弟院校代表及学生代表赠书。继此书普及本出版之后,年内还将出版三卷本。
 
座谈交流环节,与会专家围绕四位主讲人的报告、中国工程教育的发展、工程人才的培养和《中国工程师史》的出版展开热烈讨论。大家认为,没有强大的工程能力,没有优秀的工程人才,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专家们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充分认识到工程师的工程实践是推动人类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重塑工程师的社会地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工程教育的重要作用,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各类高素质的年轻工程科技人才,为我国建设制造强国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