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时春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6/26 9:44:48
选择字号:
采集路上的苦与乐
王方定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心得

 

王方定


 

王方定,放射化学家。1928年12月21日生于辽宁沈阳,祖籍四川自贡。1953年毕业于四川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顾问。早期从事国产铀矿石的分析及从铀矿石中提取铀的研究。作为组长,组织完成点火中子源的研制工作,被多次用作核弹的核点火部件。完成多次核武器试验中的放射化学诊断工作。


 

采集小组访谈胡仁宇院士,了解王方定院士的事迹。


 

采集小组访谈傅依备院士,了解王方定院士的事迹。

■时春丽

2013年,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把王方定院士学术成长资料的采集纳入到2013年开题的课题组。领导找我谈话,让我参与这项工作时,虽然我不知道要把这个“良心活儿”做得更好,对得起老科学家的信任,到底应该怎么做,付出多大的心力,但是于我来说,有机会能为老科学家做点事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通过培训和研读宣贯资料,我了解到这是一项资料浩繁且系统性强的大工程。要完成这项工作,专业的知识、认真的态度、十二分的责任感和饱满的工作热情等都不可或缺。

本项目采集工作小组由老科学家所在单位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科技信息部、档案馆、新闻中心、放化所等部门的十余人组成。由我牵头负责组织实施,全程参与资料采集、整理和研究报告撰写。虽然工作中压力较大,但是我可以对资料采集的进度、资料类型以及资料的数量和质量都了然于胸,这样能够将采集的各类资料恰当地纳入资料长编,从宏观上提炼出较高质量的大事年表。在研究报告撰写过程中,我可以综合考虑,尽可能利用好采集资料,使研究报告言之有据、鲜活丰满。

资料采集:重中之重

资料采集是每个采集小组的核心工作。“资料普查”是以老科学家为对象,围绕学术成长这一主线,系统、全面地采集老科学家所经历的各学校、各工作单位、所任职的各学会,以及家庭中所保存的各种资料。采集三大类资料:口述资料、音视频资料、实物资料。我通过院士本人提供、网络搜索、图书馆资料查询、工作单位调研等渠道,梳理王方定院士的学术成长经历,拟定了资料采集提纲。采集小组携带介绍信,沿着老科学家经历的足迹,辗转北京、上海、四川、重庆、青海等地,走访了中核集团公司人事处、重庆潼南中学、重庆南开中学、自贡蜀光中学、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市档案馆、自贡市档案馆、青海221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单位,采集到了老科学家在求学和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学生花名册、转学、休学、毕业成绩、毕业证书以及工作中的人事档案、科研档案等各类珍贵资料。采集小组在重庆南开中学采集资料时,发现1949年前的档案已归入重庆市档案馆。因此南开中学派人携带介绍信,陪同采集小组前往重庆市档案馆采集档案资料。最终采集到王方定院士的转学文件、花名册、会考及毕业成绩等档案资料11件。通过本次资料采集,厘清了困扰王方定院士多年的初中学籍问题。采集小组在自贡市档案馆,根据王院士在蜀光中学就读的时间,小心翼翼地查阅虫蛀的档案,结果查到了王院士的学生名单、休学名单和高中学习成绩。看着采集的档案照片,采集小组很欣慰。采集小组站在青海221厂七分厂的旧址,一边与王院士打电话,一边按照王院士的口述指导,找寻老科学家当年在此工作的场所。采集小组就是用这样的方式,使老科学家感受到采集工作的进展。

实物捐赠:亦难亦易

因王方定院士从事工作的特殊性,许多资料均涉密,只能建立涉密资料清单,无法进行实物采集。老科学家家里保存了很多有价值的实物资料,因此采集小组希望能得到王院士的支持。初期,采集小组在与王院士沟通谈到资料捐赠事宜时,老科学家比较谨慎,没有明确态度,实物资料采集难度较大。鉴于此,采集小组调整工作思路,根据老科学家的学术成长经历先开展各类资料采集并电子化。采集小组将采集到的有关资料按照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主线,彩打、制作一本彩色画册。这本画册汇集了王院士从青少年到成年,从上学到工作的各个时期的有代表性的各类资料。通过这本画册可以直观王院士一生的经历,感性地认知王院士的光辉足迹。此外,采集小组还亲赴馆藏基地考察,拍摄了捐赠资料的保存环境和展览展示的视频资料。采集小组将画册赠送给老科学家,他非常惊讶。采集小组与王院士共同翻阅画册,重温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老科学家激动不已地说:“文革”时负责批斗我的人被称为“王方定专家”,你们比“王方定专家”还专家啊!听到王院士的这一席话,采集小组一年多认真细致的工作得到了有力的肯定。老科学家还观看了馆藏基地视频资料,对保存条件和展览价值予以认可。通过采集小组的不懈努力,最后老科学家捐赠了手稿、证书、信件、照片、档案类资料50余件,其中老科学家捐赠了手稿2957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为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了老科学家宝贵的精神财富。资料采集的过程有苦也有甜,老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对采集小组来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也升华了采集小组的精神境界。我为能够参加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工程而感到自豪。

(作者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副研究馆员,从事科技情报研究工作)

《中国科学报》 (2017-06-26 第8版 印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