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诗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5/4 8:59:25
选择字号:
“蛟龙”南海登山探宝记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两探珍贝海山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4月29日、30日连续两天带着科学家攀登南海中部的珍贝海山,攀爬高度接近1500米。

“蛟龙”号为何下深海探高山?其登山有何“绝招”?潜航员驾驶“蛟龙”号爬坡是否艰难?获得了哪些驾驶经验?科学家又有哪些新发现和新感受?

新华社记者就这些问题观看了“蛟龙”号拍摄的视频资料和带回的样品,并采访了6名下潜人员。

下海探山:为解科学谜题

珍贝海山是南海中部海山链上的一座典型海山。利用“蛟龙”号从下向上对这座海山进行观察和取样,旨在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南海新生代海山的形成和构造演化。

“南海的海山发育着丰富的海洋生物群落,利用‘蛟龙’号攀爬海山,近距离观察和采样,可以深入认识南海的海山生态系统。”中国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首席科学家石学法说。

这次“蛟龙”号攀登了海山的下部和上部,即第一天从2930米向上爬到2270米,第二天从1101米爬到328米,限于时间和任务,珍贝海山只攀爬了关键的两段进行研究。

对于潜航员来说,深海爬高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他们既要观察外面的地形地貌,还要注意潜水器的各种数据,精神要高度集中。

“这里的石头连根长在山上,不好采;爬山对操作精细程度也是有影响的,因为水的密度随着深度不同而变化。”实习潜航员杨一帆说,“不像开车是贴着地面的,驾驶‘蛟龙’号,右操作杆是前进后退、左转右转,左操作杆是上浮下潜,爬山操作两手配合全靠自己的感觉。”

实习潜航员张奕还记得第一天爬坡时,有的地方侧向海流很大。“如果不随时调整方向,就会被吹偏,因此爬坡时,一边上浮、一边前进、一边要调方向。”她说,“蛟龙”号前后注过两三次水,浮力均衡才调整得非常好。

“蛟龙”有“绝招”:定点取样、精细作业

据石学法介绍,以前对南海海山的岩石取样以拖网为主,但拖网站位信息不准,更主要的是往往空手而归,直接限制了人们对海山成因的深入研究。而乘“蛟龙”号则能比较系统地观察和取到新鲜的岩石样品。

“过去几年中,我们团队对南海中部的海山已经做过相当深入的研究,最大的制约是精确地获取岩石样品,而这正是‘蛟龙’号的优势。”石学法表示。

与非载人潜水器相比,“蛟龙”号能够带领科学家身临其境观察,有选择性地精细作业,重点突出,样品种类更丰富。

下潜超过60次的资深潜航员唐嘉陵告诉记者,“蛟龙”号行动敏捷,离山很近,悬停、搭靠,充分展示了“蛟龙”号精确取样、定点作业的能力。这两次爬山,科学家都是第一次下潜,收获更直接。

据悉,在目前的试验性应用阶段,“蛟龙”号还没能做到两个科学家同时下潜,不过,日后将可能实现搭载两名科学家——比如一个海洋地质学家、一个海洋生物学家同时下潜。

海山探宝:样品琳琅满目

通过两天爬山,“蛟龙”号的确拍摄了大量海底高清视像资料,并采集了众多样品。科学家们第一潜次采集到了新鲜的玄武岩样品、生物样品、近底海水和沉积物样品。“玄武岩样品为研究新生代南海海山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基础。”石学法说。

第二潜次亦收获满满。据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杨刚介绍,第二潜次科学家们获取了玄武岩样品6块;半固结有孔虫砂1块;生物样品竹柳珊瑚1株、丑柳珊瑚1株、海胆2只、蛇尾3只、海绵1个;短柱状沉积物插管1管;近底海水8升。这些样品展示了珍贝海山上部的岩石特征和生物多样性特征。

对于科学家来说,此次亲临现场深海观山,亦是“机会难得,收获很大”。石学法十几年前关注南海海山链时,就希望能借助载人潜水器精确地获取样品和亲眼观察岩石的分布特征,“这次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以前只在影视上看到的场景,现在就在眼前。” 杨刚表示,他直接看到山脊、山沟和众多生物从眼前飘过,切身感受到海山岩石、沉积物和生物的分布。

“这次下潜取到的新鲜玄武岩样品应该说是空前的,回到实验室后分析,有希望得到好的结果。”杨刚说。(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中国科学报》 (2017-05-04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