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佳雯 来源:中国科学报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3/13 19:00:18
选择字号:
委员热议学术不端:管得了作者 治不了造假公司

 

“我们去找公安局,公安局管不了,去找工商管理总局,总局表示我们目前没有法规规定论文服务中介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林惠民谈起论文造假的产业链十分无奈。

针对近年来出现的中国论文遭撤稿事件,林惠民坦言,科协、基金委都进行了调查,并对当事科研人员进行了处理。对科研人员而言,一次学术不端行为就可能意味着学术生涯的终结。而那些协助科研人员造假的帮凶,却在屡屡东窗事发的论文造假中,安然度日。

“你现在上网搜那家论文造假公司,它还在招聘。”林惠民无奈地笑了笑,“它在全国各地,哈尔滨、青岛等地,到处都有分公司,有的搞另外一个名义登记一个公司,我们对它没有任何办法。”

据林惠民介绍,很多论文撤稿的原因都是同行评议造假,而这类论文造假公司通过伪造同行评议专家的邮箱,让杂志同行评议的申请发到了这家公司登记的邮箱中,并通过这种方式成功“帮助”相关论文登上某些期刊的版面,并从中牟利。

“很多国外不是很好的期刊,会同意投稿的时候列几个推荐的审稿人,而期刊真的会去找你推荐的人。”林惠民说,“那些推荐的审稿人名字、单位都没问题,但邮箱地址是伪造的,结果评审请求就送到这家公司这儿。”

林惠民告诉记者,这类公司名义上写修改论文,一个单词1块钱左右,一篇文章5000字,则收取5000元修改费用。“但你有论文,让它改一改他帮你让期刊接收,就收几万块钱,甚至你什么都没有,它也可以帮你写文章,他有自己的数据库收集了很多资料,这就更贵了。”林惠民说。

事实上,这样的荒唐事还有很多。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蔡晓红告诉记者,前几年还曾出现过论文合成软件。“你想要什么方面的论文,输入几个关键词,就能编出来,看起来语言、结构都不会有错,实际就是一个产业链。”蔡晓红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黄力也告诉记者,美国有一个打假网站,曾在巴西某生物科学领域的期刊中发现,该期刊同一期文章中,5篇不同作者的文章竟然用了同一张实验结果图。

“经过调查,就是一条利益链。”黄力说,遗憾的是,那本杂志发表的文章,大概有70%来自于中国,而其中大部分来自于医生。

正是国内科研人员迫切发论文的现实需求,成为论文造假产业链这颗毒瘤恣意生长的“营养源”。遏制这颗“毒瘤”的生长,自然需要科研人员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碰触学术不端的红线,但也应当反思,出现这样的造假产业链,我国的科研体制是不是出了问题?

蔡晓红直言,“这就是现在过分追求SCI论文数量的副作用。”她表示,在我国科学研究到了从量到质的飞跃阶段,评价体系这个指挥棒不能再唯SCI论文论事,不然国外为了迎合国内学者发论文的需求,还是会出现这样的造假产业链,“根儿上还是要从体制机制方面改革”。

不过,当下林惠民更关注的是,如何把论文造假的产业链纳入监管范围,斩断这一论文造假链条中的关键环节。

“都说这是不能做的事,但就是没人管,属于管理上的一个盲点。”林惠民说,科技界有很强烈的呼声,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论文作者都处理了,但论文造假公司却“没办法处理”,“照样做他的事”。“我希望工商管理总局会同相关部门,对科技论文服务中介拿出一个管理办法。”林惠民最后强调。

相关专题:2017年两会专题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