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阚凤云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2/21 9:19:04
选择字号:
开学渐近:他们的寒假故事

 

■本报实习生 阚凤云

随着正月十五最后一波鞭炮声逐渐远去,2017年的寒假也接近尾声。校园里随处可见拎包返校的学生,他们被冻得通红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彼此分享着各自寒假的见闻趣事,而在谈话的最后,总免不了会感叹一声“寒假真好”。

在这一声叹中,包含了在过去的一个月中,他们所经历的酸甜苦辣,见证了他们在这个假期里所经历的别样精彩。

旅行:认同国家技术,传播传统文化

王梓是一名在美国波士顿大学学习的留学生,今年也是他第一次在异国他乡过寒假。由于放假之前刚完成了一轮大考试,王梓和他的室友决定利用寒假放松身心,去奥兰多和迈阿密游览一番。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王梓说,现在回想起来,这趟旅行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并不是沿途的美国风光,而是旅途中的小细节和小插曲。正是这些细节和插曲,让他收获了一种“国家认同感”。

原来,在旅途的一开始,王梓一行就遭遇了火车晚点的状况,而且这种情况在他们的旅途中并不止发生过一次。“在国内坐火车尤其是高铁,什么时候晚点过?什么时候取消过?这次在美国旅游的体验,让我对祖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崇拜又高了一层。”采访中,王梓觉得在基础设施的很多方面,中国都走在世界前列。譬如火车,不论是车站规模、车站设施还是列车环境、列车准点率,美国都比不上中国。

除了火车晚点,王梓还提到了他和同学在迈阿密的一段“奇遇”。他们利用打车软件叫到了一辆出租车。一上车,黑人司机就用熟练中文跟他们打招呼,这着实吓了王梓一跳。在随后的聊天中,王梓得知这名司机从小就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尤其是中国传统节日,他还曾在端午节跟着网络视频学做包粽子。他一直在计划一次中国行,圆自己多年的“中国梦”,所以在自学中文。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说实话,长这么大我从来没有包过粽子。本以为国人正逐渐被‘圣诞节’洗脑,没想到‘端午节’还有这么一批‘洋粉丝’。” 王梓说,中国文化的影响让他大开眼界,也让他收获了对祖国文化的强烈认同感。

也正是受到这名黑人司机的影响,今年大年三十,他和中国室友邀请外国朋友来宿舍一起过年。大家和面、制馅、擀皮、包饺子,每一步都玩得不亦乐乎,当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桌后,外国朋友纷纷赞叹中国美食。以至于此后每次见面,他们还会念叨这次“中国饺子派对”。

学习:增长学术知识,丰富人生阅历

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是不变的主旋律。寒假是补缺补差或学习课外知识的重要时间,但由于寒假和平时不同,没有老师授课,所以除了增长知识之外,学习过程中也常常会收获意外惊喜。

为准备寒假过后的考试,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留学的龚浩宁加入了班上的考试复习小组。小组成员每天在一起总结上课笔记,遇到问题一起讨论,最后将小组的学习成果与全班分享。龚浩宁开始很不理解这种分享式的学习方式,觉得这种方式缺乏效率。“有时候,一下午都在帮别人讲题,自己却什么都看不了”。

然而他慢慢发现,正是在一次次讲解题目的过程中,他对知识的理解也在不断拔高。同时,因为他和小组成员来自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学术背景,分享和讨论实际上是一次次思想碰撞和文化交流,非常长见识、开眼界。

“除了知识、文化和学习方式,这个寒假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分享。我觉得这是我们大学生应有的觉悟。”龚浩宁说。

当然,考试压力仅是寒假学习的一个动力,学习更大的动力则是兴趣。在寒假里,许多大学生也在根据兴趣进行一些科学探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本科生黄修淞就是其中一员。

黄修淞一直对超声波无损检测很感兴趣,并计划用此课题参加最近将要举行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于是,他决定在寒假期间,利用实验室空闲的机会进行一些实验。

当然,实验的过程注定不会一帆风顺,有时连实验仪器都会出来捣乱。比如有一次,实验用的示波器怎么也不能显示数据。当时,指导老师出差在外,可请教的师哥师姐又大多离校,有些无助的他只能大量查询资料,自己调试仪器。同时寻找熟悉仪器的同学。“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找到了一位其他专业的研究生,两人一起讨论和尝试,最终让仪器恢复正常。“那一瞬间特别有成就感,觉得自己仿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黄修淞说。

“其实寒假的实验过程枯燥乏味,尤其是一直出不来想要结果的时候。”黄修淞说,“但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掌握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式,让我遇事不再害怕,能够积极面对迎难而上,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实践:体会榜样力量,感悟学习精神

对于大学生来说,寒假也是一个参与实践活动的黄金时期,大连理工大学的李蕴奇便抓住这样的机会,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走访优秀校友,传承红色基因”寒假实践活动。

李蕴奇和实践团队利用寒假拜访了学校一批知名校友,在关心老校友的同时,自己也收获颇丰。其中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名誉校长王越。王越今年已经是85岁高龄,仍在不断学习,并亲自授课,这让李蕴奇非常震撼:“一位80多岁院士还在追求知识和传播学问的道路上马不停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

采访中,李蕴奇还提到活动过程中的一个细节,当时大家正在谈论AlphaGo和人类的围棋大战,一位同学脱口而出“阿法狗”一词,立刻被王越纠正:“是AlphaGo!你们一定要多用标准的正式的语言,少用戏称,要尊重别人的成果。”这句话让大家都沉默了。

“那一刻,我们都被这位老院士对知识的尊重和对科学的崇敬所感动,同时征服大家的还有他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 李蕴奇说这次实践活动让他受益匪浅。老院士身体力行地告诉了他们什么是“好好学习”。在他看来,这不是一句单纯的口号,而是一种精神和魄力。 “他的‘AlphaGo’也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时时提醒我做学问要认真严谨,这大概就是榜样的力量吧。”李蕴奇说。

《中国科学报》 (2017-02-21 第6版 动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