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一雪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12/8 8:57:41
选择字号:
智能玩具与儿童隐私保护

 

■袁一雪

在移动互联时代,我们几乎没有隐私可言,一切都被暴露在互联网上:姓名、性别、地址、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爱好、日常活动区域……

可怕的是,收集隐私的手段已无孔不入,不分年龄、不分地域。近日,法国信息与自由全国委员会警告,近年流行与孩子互动的人工智能玩具安全性不足,可能不利于保护儿童的隐私。而在今年7月,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也曾经发出警告,孩子们的联网玩具有泄露隐私的风险,存在安全隐患。

这些安全隐患来自麦克风、摄像头、GPS、数据存储和语音识别等。在早些时候,德国政府就曾呼吁父母销毁畅销欧美的智能玩具洋娃娃“我的朋友凯拉”(My friend Cayla),因为这个美貌的智能娃娃能把儿童的口头提问,通过互联网把语音信号转换成文字,并在互联网上搜寻答案并“读出”。这样一来,无论小孩对洋娃娃说什么,都可能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录音、发送出去,如果制造商在无线传送方面没有做足防范措施,附近的任何“有心人”都可以截听到他们的谈话内容。

附近有多近?法国信息与自由全国委员会发现,有心人在距离玩具9米远处,就可用手机与玩具联机,即使人在建筑物外面,也可听见或录下孩子与玩具的对话,甚至其他在房子里的声音。

不仅是孩子说话的声音和内容,2015年,有人通过联机玩具取得数百万名父母及儿童的个人资料,包括孩子的照片;今年也发生过联机玩偶出问题,让有心人可能取得20万笔儿童的语音记录。

泄露“秘密”的不仅是玩具,让家长可以随时了解儿童行踪的电话手表也难逃泄密厄运。从2015年开始,多款儿童电话手表的相关漏洞,被白帽黑客陆续公布在国内安全平台乌云上。黑客只需要知道家长的手机号,就能通过这个手机号码倒推出儿童电话手表的ID号,掌握孩子行踪,跟踪电话。

足可见,如果不加遏制,儿童面对的风险远不止于此,童言无忌,当他们面对或虚拟或现实的可爱的智能“朋友”时,可能会说出包含任何隐私内容的话语。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护儿童的隐私呢?禁止销售、禁止使用大概是最便捷的方式。针对电子玩具,英国《卫报》就曾发表看法:不要买这类玩具——为什么要鼓励孩子信任电子玩具,接受那些预编的回复,而不是(鼓励他们)和真朋友玩耍,或者是与传统玩具进行虚拟的交流呢?

用户搭好隐私保护的屏障,提高自身安全意识,不使用智能设备是一种方式。但在未来的智慧生活中,人们有时必须把信息让渡出去,才能享受到智能化的服务。保护隐私,更重要的是信息收集方要承担起保障数据安全的义务,特别是儿童的隐私安全。前不久出台的《网络安全法》就明确提出了“谁收集、谁负责”的原则,从源头约束网络产品、服务提供者,网络运营商担负起保护隐私的职责。

《中国科学报》 (2017-12-08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