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进东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10/18 9:54:15
选择字号:
黄河“水塔”亟待加强多圈层相互作用研究

 

三江源湿地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本报记者 王进东

黄河承担着全国15% 耕地面积和12%人口的供水任务,流域大部分属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十分紧缺。而被誉为黄河“水塔”的黄河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多年平均径流量占黄河总流量的35%左右,对流域水资源安全影响重大。黄河源区生态系统涵盖了冻土、积雪、冰川、湿地、湖泊、草地等,形成独具特色的水文—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十分敏感。

如何保护黄河源区生态系统,减少黄河源区生态环境退化,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重大科学问题。日前,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站(以下简称若尔盖站)站长孟宪红研究员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保护黄河源区生态系统,亟待加强多圈层相互作用研究,为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服务。

孟宪红介绍,由于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近年来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变化显著,主要表现为黄河源区升温幅度高于青藏高原,使得自上世纪70年代至今,该区多年冻土下界普遍升高50~80 米,部分多年冻土完全消失变为季节冻土;阿尼玛卿雪山冰川面积从109.21平方千米减少到99.34 平方千米;若尔盖湿地面积减少了近40%,补给黄河的水量减少了15%左右;降水减少加上过度放牧导致被称为拥有“亚洲第一天然牧场”的甘南玛曲草原90%以上的草场出现退化,沙化面积高达80万亩。生态环境恶化导致该区水源涵养功能下降,如果水量发生较大波动,将对整个黄河流域带来严峻挑战。

针对黄河源区生态环境问题,若尔盖站自建站伊始,科研人员立足黄河源区,经过10余年坚守,目前已经形成涵盖冻土、湖泊,草地、湿地以及退化草地等观测网络,形成了囊括该区所有典型下垫面的观测网络体系。在优化观测网络布局的基础上,目前团队立足于发展寒旱区陆面过程模型,发展了一个适用于该区乃至寒旱区的中国人自己的陆面过程模型,为更好地认识区域能量水文交换过程、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河源区的气候—水文—生态过程提供科学依据。

不过,在孟宪红看来,目前整个观测网络局限性较大,需要大力推动多圈层综合观测网络体系建设,通过水—土—气—生—冰等多圈层、多要素综合观测平台,为解决黄河流域水资源安全提供科学保障。

在谈及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时,孟宪红认为,长期以来,国家非常重视黄河源区战略地位,如本世纪初启动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和《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等大型生态保护工程。一系列生态工程的实施有效遏制了源区生态恶化加剧的趋势,获得了高寒草地生态恢复的宝贵经验,取得了良好的生态与社会效益。当前正在实施的三江源生态保护二期工程和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为源区的生态建设和水资源保护提供了新的契机。

孟宪红表示,在生态保护工程实施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基础学科的研究,建立能够覆盖黄河源区典型流域的气候、生态、水文过程多圈层相互作用观测网络,搭建高质量的基础科研数据平台,组织有针对性的综合研究计划。

他建议,要以水资源安全战略为主线,系统开展多圈层相互作用下黄河源区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及水资源问题;从多要素角度入手,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黄河源区区位功能,为保护和合理利用黄河源区水资源及生态资源提供科学依据;要通过多渠道吸引国内外更多高水平科学家开展学科交叉研究,真正揭示黄河源区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耦合机制,进而合理调控和优化源区人地系统时空格局,达到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并促进源区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中国科学报》 (2017-10-18 第6版 科研)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脂肪沉积相关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40亿年前生命如何产生?室温水中找答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