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彬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10/10 9:32:45
选择字号:
时评:月饼里的文化建设

 

■陈彬

持续8天的中秋、国庆“双节”假期刚刚过去。相信很多人都还在回味这8天的休闲时光。而对于很多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值得回味的不仅有假期的悠闲,还有更实在的东西——味道。

据报道,在中秋期间,国内众多高校都推出了具有本校风格的中秋月饼。比如,今年复旦大学的校名Logo月饼就推出6种口味,除了常见的豆沙、豆沙蛋黄等口味外,还别出心裁地推出了香辣牛肉月饼;华东理工大学的月饼胜在种类繁多,13种口味任人挑选;作为医学类院校,中国药科大学的中药月饼不仅好吃,而且健脾益胃、养阴防燥……

应该说,高校推出自制月饼,并不是一件新鲜事,但如果放在当前高等教育的大背景下,则有一些别样的意味。近年来,内涵式发展已经成为了众多高校所必须面对的主题。这其中,如何体现高校本身的校园文化,突出自身特色,也就成为了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对于自身校园文化的建设,呈现了一种从缓慢发展到迅速提升的发展轨迹,这其中的转折点就在高校扩张结束的前后。而在笔者看来,随着国内高校自身的发展,以及更具个性的“90”后、“00”后进入高等教育阶段,高校的文化建设正在经历一次新的转折,那就是从表面化向深入化,从宏观化向微观化的转化。

这种转化的一个突出表现,便是在高校的各项工作中,对某些细节的关注。比如高校对于本校录取通知书的设计,再比如对于传统节日的再度重视,乃至于校长在学生开学、离校时的讲话内容,无不体现出学校刻意突出本校校园文化的意味。高校“中秋月饼”便是这一系列变化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毫无疑问,这种变化是一件好事。一位国内重点高校的校长曾对笔者讲过这样一句话:“一所学校的文化体现在校园的一草一木之中。”这句话很值得人们思考。高校文化建设中,我们依然需要大规模、运动式的文化传播活动,但这些活动更像是一场疾风暴雨,人们会记得它来时的气势磅礴,但当雨过天晴,人们很快就会将它遗忘。可校园的一草一木却是人们每天都会看到的,这种细节性的文化渲染才真正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这也应该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主流。好在我们似乎正在向这个方向前进。对此,我们应该感到欣慰。

《中国科学报》 (2017-10-10 第7版 视角)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