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佳雯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1/5 11:33:30
选择字号: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宋现涛:
医患是对抗疾病的利益共同体

 

■本报记者 王佳雯

早上七点半,当记者在安贞医院一病房主任办公室见到宋现涛时,他已经在跟同事交代一天的工作计划了。

手术、查房、从事科学研究、参加学术会议,还要通过微信群、网站回应患者疑问,这便是宋现涛,一位心脏内科医生的工作日常。而他留给生活的时间,却已被繁忙的工作挤压得微乎其微。

医者仁心

在医患冲突屡屡发生的当下,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的宋现涛告诉记者:“在面对疾病时,医生和病人应该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

或许正是这种理念的支撑,让他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变得通畅。而在宋现涛随后讲述的一位患者案例中,记者才明白,这种医患间的流畅沟通源于他一切为了患者的理念所赢得的理解与尊重。

两年前,一位80多岁的老教授因罹患冠心病来到宋现涛的诊室,并进行了心脏支架手术。手术很成功,但在术后老先生皮肤出现了瘀斑,瘙痒难耐。

在为老先生寻找解决办法的过程中,宋现涛了解到,家住东高地的老先生为了挂自己下午出诊的号,常常凌晨三四点便赶来排队。他体谅老人家的不易,将自己的微信号留给老先生,让老先生通过微信介绍自己病情的发展情况,不必经常奔波来医院就诊。

终于,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病人皮肤瘀斑症状消退。宋现涛坦言自己因患者表现出的理解与宽容,收获了感动。而记者却从他身上看到了“医者仁心”的真实写照。

用休息时间做科研

四天半的手术日,每周20台手术、两次门诊,还要对团队内15位医生的临床治疗予以指导,虽然教学、临床任务繁重,宋现涛却从没在科研工作上有一丝懈怠。

翻看宋现涛的科研经历,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级和北京市科研项目,并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著50篇,其中SCI收录8篇。

宋现涛对科研工作的重视,从他繁忙的科研活动和累累科研成果中略见一斑。谈到为何如此重视科研工作,宋现涛表示,每次临床上的进步,都是基于科研的重大突破,临床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

事实上,宋现涛所在的安贞医院,有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心脏病患者,其中不乏复杂而罕见的病例,对于病患而言,这所医院是点亮他们求生希望的一盏明灯。

患者的信任与期许自然是医生不断前进的动力,宋现涛也在摸索中越来越肯定,解决一个个复杂的临床问题离不开科研的支撑。但他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在高强度的临床工作中,分身从事科学研究。

“很多科研工作都是在下班以后做的。”宋现涛告诉记者,为了不让科研工作过多挤占临床时间,他只能选择牺牲与家人的相处时间。

“很多时候确实对家人很亏欠。”谈到这里,宋现涛言语间满是愧疚。

做科普义不容辞

浏览宋现涛的个人网页,能看到他撰写的许多有关心脏疾病的科普文章,还能经常看到他在患者提问帖中的留言。

通过进一步的采访,记者了解到,原来宋现涛在心脏疾病知识普及方面,做得远不止这些。

“我有一个百十来人的微信患者群,还曾在广播电台做过相关科普节目。”宋现涛向记者介绍,他在借助各类自媒体、公共媒体传播心脏病的防治知识。

在冠心病呈现出高发病率和年轻化趋势的当下,作为一名心脏内科医生,宋现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也慢慢明白,医生诊治病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帮助医生团队建立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帮助病人建立自我管理的意识,对疾病控制更有效。这是他正在做的工作,也是他未来瞄准的目标。

“未来我会瞄准有高危因素但还没发病的人群,在生活、药物上对其进行指导,对大部分人的健康来讲,这可能更有意义。”宋现涛最后跟记者说。

《中国科学报》 (2017-01-05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