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璇子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8/17 8:45:10
选择字号:
作物营养强化,让隐性饥饿消弭

 

图片来源:必应图片

■本报记者 胡璇子

“本质上来说,作物营养强化是一种基于农业的对人群营养改善的工具。”8月10日,2016年中国作物营养强化项目国际研讨会在山东济南举行,对于什么是作物营养强化,中国作物营养强化项目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张春义在研讨会上如是简明地加以概括。

2003年,致力于通过推广作物营养强化手段来加强多种农作物中营养成分的国际生物营养强化(HarvestPlus)项目在全球范围内展开。2004年,中国作物营养强化(HarvestPlus-China)项目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中国启动。

12年间,这个致力于改善和解决“隐性饥饿”的项目在中国不断推进,在新作物品种培育、人体营养实验、科研成果发表和专利申请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中国作物营养强化仍然任重道远。“尤其是产业化方面的进展我们落后了许多,接下来的任务仍非常艰巨。”张春义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从源头改善营养健康

201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国际营养大会上通过了《营养问题罗马宣言》,其中提到,营养不良包括发育迟缓、消瘦、微量营养素缺乏症、超重、肥胖等多种形式。全球有超过20亿人有微量营养素缺乏症,诸如缺乏维生素A、碘、铁、锌等微量元素。

因必要的微量营养素摄入不均衡或缺乏,从而产生隐蔽性营养需求的饥饿症状被称为“隐性饥饿”。换言之,全世界有1/3人口与“隐性饥饿”相伴,我国也是世界上面临“隐性饥饿”严峻挑战的国家之一。

事实上,想要获取均衡的营养,食物多样性仍是最根本的渠道和途径。此外,营养补充剂(片剂、胶囊、口服液等)、食品强化(向食品中添加营养素)等也被视为改善营养失衡的重要方式。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致力于减轻营养匮乏、改善公共健康的食品强化就已经成为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一项重要的政府措施。对于国人而言,强化食品也并不陌生。

作物营养强化则将解决问题的着眼点放在了作物本身,旨在通过农业技术手段筛选、培育、评价和推广富含微量营养素的营养强化作物新品种,寻求营养失衡和营养不良的解决之道。

张春义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相比于其他的营养强化方式,作物营养强化是一种投入产出比很高的营养强化手段,“尽管育种科学家需要花费数年培育营养强化的品种,但是一旦育成品种,除种植外后续就不再需要额外的投入。”而从市场的角度来看,通过自然的农业生产方式获得的营养强化产品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对于贫困人口来说,作物营养强化的意义尤为重大。”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研究员游良志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强调,世界范围内仍有数亿人口处于饥饿和贫困状态,这部分人群几乎无法或很少通过其他的方式获取均衡营养,从农业育种手段入手的作物营养强化对改善这部分人群营养匮乏的状况至关重要。

中国作物营养强化12年

2004年5月,借助国际生物营养强化项目提供的种子基金,中国作物营养强化项目启动,研究经费资助了12个课题,来自国内30多个科研机构以及各级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涉及作物资源学、育种学、农业经济、动物营养、公共卫生等不同研究领域的多位专家研究团队参与其中。

经过12年的努力,参与中国作物营养强化项目的科学家们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资料显示,先后已有18个富含微量营养素的作物新品(系)培育出来。其中,具高产潜力、高锌含量的小麦达到国际HarvestPlus 的育种目标,成为北部冬麦区和黄淮旱肥地有重大推广价值的新品种。中铁含量水稻品种通过审定获得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田间表现高产优质。高维生素A源玉米杂交组合适应性好、籽粒商品性好,产量达600公斤/亩以上,总类胡萝卜素含量超过育种目标。

最为突出的是高β-胡萝卜素甘薯新品系,人体营养干预实验结果表明,食用富含β-胡萝卜素的甘薯可以显著改善儿童体内维生素A缺乏的状况。其研发成本及其潜在的健康经济效益分析表明,如果通过作物营养强化甘薯的推广,每1元的投入可以产生300元左右的效益。

2010年,甘薯营养强化研究小组在四川、重庆、江苏、山东、福建、广东等七个维生素A缺乏发生率高的地区已推广种植10个高类胡萝卜素甘薯品种。

2015年,“作物营养强化和人口健康”项目入选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协同创新行动。在项目咨询论证会上,中国农科院院长李家洋指出,营养强化育种已逐渐成为国际先进的作物育种主流方向,很多国家已将作物营养强化当作作物育种战略的重要内容,力求在培育营养强化作物的领域抢占先机。这迫切需要我国抓住全球发展营养型农业的机遇,尽快发展作物营养强化技术,推动学科交叉创新,从育种、种植、生产、加工、消费、营养健康评价、营养科普教育等环节,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科研大协作,开展全产业链营养型农业研究与产业推进。

产业化建设要迈几道坎?

站在12年积累的科研成果的起点上,整合各方资源、展开与企业合作、通过新概念的引入和具体商业行为将成果推向市场似乎水到渠成。但是,在张春义看来,中国作物营养强化的产业化仍需更成熟的条件和时机。

目前,“健康中国”已成为一项国家战略,对卫生、医疗、健康的重视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民以食为天”,作物营养强化则是从源头入手,从农业的角度提出改善全民营养健康的解决方案。 张春义建议,应该予以作物营养强化产业化的发展更多关注,以更好地发挥农业在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中的作用。

其次,一些标准的修改、制定和出台也很迫切。实际上,作物营养强化为我国作物育种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与保障食物安全奠定了新的育种方向:农作物育种不仅要关注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抗性,同时也需要关注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微量营养素的含量。张春义呼吁,在相关标准的制定上,应该在产量的要求之外,对微量营养素和其他必要营养物质方面达到什么水平做出规定。

不仅仅是育种,标准还涉及到生产出的末端产品。“消费者直接摄入的产品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比如微量营养素的水平。从食品产业角度来说,也应该加强这方面标准的制定。”张春义说。

另一个限制因素在于人。张春义表示,由于多学科交叉,作物营养强化需要知识结构完善的复合型人才,但这样的人才目前“非常缺乏”。

此外,产业发展的环境仍待提高。尽管“吃得健康”已开始逐渐受到推崇,但总体来看,公众的营养健康观念仍需加强。“如果生产出来的产品没人消费,产业也无法发展,”他说,“想要打造良好的产业化发展环境,应该加大科普的力度和投入,提高全体国民对营养健康的认识水平。”

张春义还强调,政府在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极其关键,“只有加大资金投入,给予优惠政策,为企业创造好的产业环境,汇集各方面的支持,才能把这件事情做好。”

《中国科学报》 (2016-08-17 第6版 科研)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