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晴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7/13 9:04:15
选择字号:
搭建中非农业现代化“希望”之桥

 

李小云教授(左二)在坦桑尼亚佩雅村调研并指导农作技术。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供图

近年来,在各方力量的帮助下,非洲农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目前非洲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帮助非洲国家发展农业,努力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派遣专家开展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水平。

■本报记者 张晴丹

这几天,长期从事中非农业合作研究的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李小云带着学生又前往非洲进行实验示范工作了。每一年,中国有很多专家前往非洲各国,给当地农业发展带去技术和人才等,为中非合作搭建起一座座“希望”之桥。

如果回顾历史会发现,600年前中非之间开始交往;新中国成立以后中非开始合作;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帮助非洲国家发展农业,努力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派遣专家开展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水平。

近日,在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举办的“中非农业合作助推非洲农业现代化”的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表示,近年来,在各方力量的帮助下,非洲农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目前非洲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人口、土地、技术和观念是当前最为突出的挑战。

高人口增长率的挑战

人口的增长,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对于非洲,这个冲突显得更为突出。

“人口带来的困难是现实的,我们需要解决这个问题。”非盟委员会农村经济与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Diana Ogwal Akull说。

专家表示,人口快速增长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带来压力,另一方面也是非洲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之一。

关注中国历史可以发现,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腾飞,7%的农业发展速度应对着1.6%的人口增长,农业增长率是7.7%。“按照非洲发展来看是3%的人口增长,这意味着非洲如果想将贫困人口减少50%,那么,非洲在接下来十年里农业增长率要达到9%。”李小云介绍。

近年来,非洲在减贫工作上有了很大的效果。“如果非洲能够协调好农业发展速度与高人口增长率的关系,效果会更好,非洲的教育水平低,两者加起来就是一个‘拦路虎’,因此,我们的发展政策体系中也需要控制人口,同时还需要提升教育的匹配程度。”非洲经济转型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和政策顾问Julius Gatune表示。

在北京大学现代农业学院教授黄季焜看来,人口增长确实是挑战,但是通过转型可以改变现状,比如延伸农产品加工链条,发展劳动力集约型产业等,这样既有生产中心、加工中心,还有市场化运作方式,“我认为这是我们经济增长的一个先决条件”。

解决土地问题

农业发展的根基是土地。在非洲,土地不仅仅是政策上的理论上的农田,还包括那些空旷的土地。土地政策在不同国家也是大不相同。因此,非洲的土地问题别具地方特色。

在常年推进中非合作的中国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唐盛尧看来,如果想在非洲获得农业合作,第一步要解决的就是土地问题,这就需要与当地人进行接触和沟通,尤其是土地使用和土地租赁上,“因为土地不属于政府,而是属于非洲农民和部落。”

专家表示,非洲有多种农田经营方式,在进行非洲农业现代化的时候,应该更多地采用当地的物种和农业生产方式,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土地的拥有者如何去与外界实现连接需要改进,我们需要化整为零的策略,以及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土地政策。”Akull指出。

如何解决土地问题,是亟须关注的事情。“中国在30多年前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是有借鉴意义的。”农业部外经中心对外合作研究所所长祝自冬表示,在非洲存在相同的问题,要解决内生动力,其中一个就是要解决土地问题,以此来调动农民的内生生产动力。

来自非洲的专家同时也指出,非洲的土地利用率低、生产率不高,非洲国家如何出台更好的政策来提升土地综合利用效率,需要更多地借鉴中国的土地改革模式。

有效的技术传递

技术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然而,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高贵现曾撰文指出,非洲社会两极分化和非洲农民的技术吸收能力低下妨碍了中国对非农业技术传递的效果。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非洲国家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服务业发展缓慢,援助的农业机械无法得到维修而闲置的原因。

农业技术传递并非一蹴而就。非洲农民的耕作缺乏必要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服务。良种、机械、化肥等基本上与一般农民无缘,除非他有当地的领导能力或者积极地去讨好统治阶级。

此外,非洲国家农民的生产生活传统不利于中国对非农业技术传递。很多非洲国家的农民依然处于原始部落阶段的生产生活水平。由于其优厚的自然条件和特有的生活方式,农民劳动的积极性和农业组织管理能力不高。多年的国际援助也使非洲产生了依赖,接受甚至要求别人的施舍已屡见不鲜。

因此,中国在非洲的农业技术传递项目的效果,不仅取决于中方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非洲国家对技术传递所能做出的实际行动。

尽管困难重重,非洲国家还是非常欢迎中非在农业方面的技术合作。“中非应加大科技合作,包括知识分享和技术转移,只有政府之间、科研、经贸合作同时进行才能算完整的合作。”尼日利亚阿布贾联邦农业推广部门副主任Gebreyohanes Getaw Tadesse说。

“我们在农业方面的技术知识储备很丰富,可以帮助非洲国家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黄季焜表示,有效的生产技术对于应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粮食短缺、贫困等困难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来自中科院8个课题组和6个研究所的30多名农业技术专家正在肯尼亚进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种植玉米、高粱、小麦、水稻等优良农作物,以及猕猴桃和葡萄等经济作物;2013年,中国向西非农业国贝宁派遣了农业技术人员,设立棉花种植示范点,支持贝宁传统棉花产业发展;由河北省张家口农科院研究员赵治海培育的杂交谷子具有节水抗旱、高产优质、耐瘠抗逆、适应性强等特性,这项技术也走进了埃塞俄比亚,对解决非洲的粮食短缺问题意义重大。

观念的改变

几十年前,有人质疑非洲农业的发展,现在事实证明“非洲做到了”,非洲正在成为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地方,农业的发展除了还要面对一些现实困难之外,当地人以及外来“参与者”的观念也需要得到转变。

“目前,仍然有大部分农民的观念是种粮食自己吃,我们需要改变这种观念。”马拉维大学讲师Dulani表示,种植粮食不仅要满足非洲本土农民的基本生活,还应该实现产量的突破从而增加出口贸易。

在李小云看来,中非之间的关系应该从捐助者和接受者的关系转变,实际上,非洲的玉米和大豆等并没有销售到中国,非洲的农产品没有在中国进行商业化运作,小农也不知道如何将产品商业化。“非洲应该更新这种概念,非洲领导人应该意识到拓展中国市场的巨大前景,从而加深与中国的合作。”

在非洲,许多农民已经习惯了以前的生产方式,现在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改变当地人的思维方式,改变生产理念。

除了非洲当地人需要改变观念之外,来非洲合作的“参与者”也需要改变自身的发展理念。“中国的发展方式,并不代表可以完全适合非洲。”唐盛尧说,中国高投入高产出的方式不应该在非洲“复制”。

专家表示,中国农业发展模式在非洲的一些“水土不服”现象,也需要中国的专家基于非洲地区特殊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方式来推进合作“往前走”。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不同方式,中非农业合作应该意识到共性和个性,以及不同非洲国家之间的差异,如何解决好共性和差异性,是推进非洲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点。

《中国科学报》 (2016-07-13 第5版 农业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