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春蕾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6/13 9:26:27
选择字号:
胶州湾科考小记

▲创新号

▲刘梦坛和王君使用电动绞车进行水样采集。

▲王世伟使用电动绞车进行浮游生物拖网作业。

出海采样危险无处不在,天气只是一方面,船上的设备也常常暗存隐患。胶州湾站副站长、研究员张光涛回忆了几段让他难忘的出海经历后总结道,“绞车、铅鱼、缆绳这些看似普通的设备,稍有不慎都可能出问题。”

■本报记者 沈春蕾

5月9日,早上7点15分,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院子里停着两辆越野车,领队赵增霞正在有条不紊地安排工作人员将仪器设备搬运到后备箱。这一天是山东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胶州湾站)每月例行出海采样的日子。

7点25分,赵增霞驾驶着其中一辆越野车准备驶出海洋所,迎面遇到一位同事,“这是要出海吗?注意安全哦。”今年是赵增霞在海洋所工作的第20个年头,定期出海采样是她在胶州湾站的工作之一。

8点05分,两辆越野车抵达青岛港海洋所停船码头,胶州湾站的科考船早已整装待发。在赵增霞的指挥下,十几个工作人员忙碌地将采样装备搬到科考船上,从码头到船上可不比平地,记者掂量了好几件仪器设备,都不轻,工作人员搬上搬下竟然丝毫不显吃力。

8点30分,科考船装着满满当当的仪器设备离港。第一次随船出海采样,记者心里很雀跃,在船舱前后来回晃荡了好几圈,碰到几个工作人员都好心提醒道:“背好相机,抓紧绳索。”

先介绍一下这艘科考船吧,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创新号”。几圈走下来,记者发现“创新号”并不大,船头船尾和船舱都堆满了装标本的瓶子、箱子,细数下来得有几十个,很多瓶子都标有序号,“船头的瓶子是用来装水样的,船尾的瓶子是用来做浮游生物检测的。”赵增霞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今天的采样点一共有6个,听工作人员介绍第一个采样点有文昌鱼。在抵达第一个采样点停船后,记者迅速冲到尾船,只见甘志彬和另一位工作人员配合操控液压系统绞车,在胶州湾深处挖一块海砂,放入细网用海水冲洗。在沙石里,记者见到了体形细长、两端尖、身体侧扁、晶莹剔透的小鱼,“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文昌鱼。”甘志彬告诉记者。

王世伟,爱好跑步和冲浪,他给记者看了好几张单板冲浪照。他说:“我喜欢大海,更喜欢这份能够探索大海的工作。”他一边说一边熟练地使用电动绞车进行浮游生物拖网作业。

胶州湾站副站长、研究员张光涛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道:“文昌鱼是国家二级水生保护动物,它在进化系统中属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的过渡类型,是5亿年前脊椎动物的始祖,素有‘海中大熊猫’之称,因而是研究脊椎动物起源与进化的一种珍贵活体生物。”

“出海采样危险无处不在,天气只是一方面,船上的设备也常常暗存隐患。”张光涛回忆了几段让他难忘的出海经历后总结道,“绞车、铅鱼、缆绳这些看似普通的设备,稍有不慎都可能出问题。”

据张光涛介绍,胶州湾建站之初确定了10个监测站位,最初的频率为季度调查,2000年以后改为逐月调查,并将站位增加到14个。

每月“创新号”的出海雷打不动,船头采水样、船尾采浮游生物和沙泥,船舱对采样进行收集和分析。前后跑了三个采样点后,记者的积极性有点受挫,因为每个站点基本都是重复劳动。

赵增霞笑道:“我们干的就是这份重复工作,14个采样点跑一遍需要两天时间,回到所里还需要花一到两周的时间对采集的样本进行分析。”

很幸运,记者的首次随船科考没有遭遇风浪,虽然也偶有晕船,都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克服。“浪大的时候,船上的人几乎没有不吐的,最常见的是面前两个桶,一个用来采样,一个用来吐。”张光涛说。

下午2点30分,“创新号”完成6个点的采样工作返回港口,但他们这一天的工作并没有结束,有些样品需要赶紧送到实验室进行处理。“今天加班是不可避免的。”赵增霞笑着说。

延伸阅读

胶州湾站的变迁

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始建于1981年,原名为“黄岛海水养殖试验场”,1986年改名为“黄岛增养殖实验站”,2005年被科技部批准成为国家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正式命名为山东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胶州湾站是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成员及其定位站之一,是目前我国温带海域唯一的集监测、研究与示范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系统研究站,也是自然生态和实验生态学的监测、实验与研究、示范与推广的综合基地。

建站以来,胶州湾站为国家和区域一系列的科研和应用项目提供了野外试验和研究平台,在生态、资源、环境和海洋农牧化等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2006年9月被中科院授予“2001-2005年度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综合评估优秀野外站”称号。2005年被科技部批准成为国家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建站之初,胶州湾站在曾呈奎和刘瑞玉两位院士主持下,主要从事鱼、虾、贝工厂化育苗和高产养殖关键技术的研究、示范工作,并出色地完成了“胶州湾海洋环境及资源调查和鱼虾种苗放流增殖实验”等一系列重大项目,我国海洋水产养殖中的三个浪潮(海藻养殖、对虾养殖和扇贝养殖)的兴起都始于胶州湾。

上世纪90年代以后,胶州湾站针对日渐突出的环境问题,开始对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行综合调查和长期监测,并完成了“胶州湾水域富营养化的研究”等一系列科研课题。

进入21世纪以来,过度捕捞、人工养殖、工程建设带来的生境破坏和污染物排放,已经成为胶州湾生态系统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胶州湾站开始从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高度出发,全面考量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与关键技术。(沈春蕾)

《中国科学报》 (2016-06-13 第6版 院所)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