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一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5/6 9:12:09
选择字号:
书评:医学史的深井与魔方

 

■王一方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医学史都是一口学术深井,而且深不可测,挖深井的工作大凡由专门的医学史家来完成,常人不打起十二分精神,很难深入其中去探寻其奥秘,而且医学是一个日新月异的学科,眼球紧盯着深井隧道,或许会消减前行的锐气,这些直觉都被道布森的两本新书《医学图文史》《疾病图文史》给消解了。其一,医学史的天地,不仅是布满深井的学术隧道,还有魔方一般诱人的世俗面貌,可以供人左旋右颠,让历史与现实对话,哲人与技术人对话,东方与西方对话,从中悟出职业的真谛与生命的别样沉思。其二,医学史的思考是医学前行的清醒剂,让我们重新审视医学的目的与价值轨道,避免在技术主义与消费主义的裹挟之下,背离人性与良知,成为脱缰的野马冲向现代性危机的悬崖与深渊。

缘于作者良好的文学素养,她的医学史魔方不时闪出文学叙事、艺术叙事,生命世界里的医学与疾病变迁史常常可以在文学艺术世界里找到鲜活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也在她的关注视野之内,譬如法国作家加缪的《鼠疫》逼真地展现了鼠疫暴发时伴随大批发热患者快速死亡,社会出现巨大恐慌的真实场景,虽然满城哀恸的大规模死亡情景已经与我们渐行渐远,最后的大流行1994年发生在印度的古吉拉特邦,但散发病例依然不少于2000例,《鼠疫》中里厄大夫的警示“鼠疫病菌永远也不会死亡或消失”至今还言犹在耳,让现代人不敢掉以轻心。不仅只是烈性传染病,慢性消耗性传染病也曾经广泛肆虐,与鼠疫不同,结核病患者聪慧而忧郁,敏感而纤弱,英国天才诗人济慈25岁就被结核夺去他那天才的身体,因此,一段时期内,作家最喜欢给主人公的身体与性格里掺入结核的元素,德国文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曼笔下的《魔山》将结核病的冷艳与直面死亡的思考严酷地摆在我们面前,主人公卡斯托普在客居深山里的结核病疗养院七年之后,逐渐开悟:“一个人只有深刻地经历了疾病和死亡,才能得到更高水平的宁静和健康。”

故事人人会讲,但怎样讲才精彩?却是一门艺术。作者重新讲述了13年前那场发生在我们身边,至今记忆犹在的SARS瘟疫,这是离我们国家最近的一次传染病暴发,死亡人数不多,社会恐慌不小。由于最早的感染者大多与食品加工有关,如清远人民医院就诊的“毒王”黄某就是深圳的一位厨师,紧接着是海鲜商贩周某,人们将传播源锁定在动物身上,后来接二连三散发的禽流感证实了新型传染病与人禽(兽)之间的交互感染有关。传播链条的第二个节点是旅游酒店、医院和病房,未加严格区分的门诊区。同病房的病友与参与治疗的医护人员,最早的殉难者有旅行者,酒店同楼层住客,世界卫生组织驻河内专家的欧巴尼大夫(他曾代表无国界医生组织领取诺贝尔和平奖),广州某三甲医院的肾内科教授及护士长,北京某三甲医院的急诊科副主任及护士长,警方将矛头指向野生动物的贩卖与食用链条,果子狸成为第一嫌疑犯。其实,它不过是中间宿主,医史学家们的“侦缉”档案里将最先的病毒贮主定为蝙蝠,它还是狂犬病病毒的贮主,算是有前科的罪犯。但SARS病毒的源头却剑指实验室里的基因暴乱,大片《传染病》里再现了这一过程的细节,虽然是虚构的,却也敲响了人类对自然秩序过度干预的警钟。

今年是听诊器发明200周年,1816年,法国医生雷内克在给一位少妇心脏听诊过程中遇到尴尬,于是发明了至今仍在使用的听诊器,在当时,这是一项革命性的创新。从此,医疗辅助器械的发明与发现一发不可收拾,如今,辅助检查的设备愈加大型化、智能化,许多器械已经脱掉“辅助”“参考”的外衣(CT原为CAT,意味着计算机“辅助”的断层成像检测,但如今不再有“辅助”的词汇),成为与医生争夺诊疗主导权的“技术心魔”。道布森担忧技术与器械成群结队地走进临床,而病床前的观察、倾听、照顾、抚慰、关爱越来越少了,而且就全球的情况看,公共卫生的危机更严重,缺失的不是技术,而是欠发达地区的社会救济机制。要拯救最贫穷国家的儿童,计划免疫不能是空白,针对非洲的关爱行动需要全力提速。


 

《医学图文史:改变人类历史的7000年》《疾病图文史:影响世界历史的7000年》,[英]玛丽·道布森著,苏静静译,金城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

《中国科学报》 (2016-05-06 第6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