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文静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3/15 9:23:40
选择字号:
科研项目报账难:经费管理期待严而不僵

 

■本报记者 张文静

科研项目报账难似乎已成为很多科研人员的老大难问题。但在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教授汪晓军看来,科研项目验收结题的财务审计,并不比报账轻松,“有时被卡住就束手无策”。

最近,汪晓军就碰到了这样一件麻烦事。

回放 项目结题验收一波三折

汪晓军参与了一项与某大型环保公司合作申请的科研项目,主要是利用华南理工大学开发的技术,在该公司下属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做一套废水中试处理装置,收集中试数据,为技术规模化工业应用作前期准备。

项目总经费为50万元。项目开始时,汪晓军一方按合同要求拨付给环保公司15万元经费。他们还在现场做了比较大型的中试装置,按预期取得了实验结果,并发表了相应的论文、申请了专利成果。

半年前该项目到期。但在项目验收之前,麻烦却来了。由于对方公司几位主要负责人牵涉到腐败案,对方对项目验收变得很不积极。原本开项目验收会、聘请专家、支付专家费等应是双方共同组织并支付费用,现在却变成了汪晓军一方单独操办并付费。项目验收评审会顺利举行。但项目却依然不能结题。

问题在于,虽然汪晓军一方的财务审计没有问题,但对方公司的财务审计报告却迟迟做不出来。在汪晓军的催促下,对方好不容易才将政府资助的15万元的去向和票据整理好,但另外的配套资金,却迟迟找不到证据。

追访 “财务审计麻烦程度甚至超过科研本身”

“后来,我们请了一个财务审计公司,为对方公司做了一个审计报告。现在报告已经拿到了。”关于该项目最新进展,汪晓军告诉了《中国科学报》记者。

至此,折腾了半年的汪晓军终于看到了项目结题的希望。“现在,项目验收财务审计越来越麻烦,甚至超过科研项目本身。”汪晓军坦言,类似情况在科研领域并不鲜见。

“以前的项目验收,只重点检查和审计政府下拨的科研基金的去向,但近年来,除此之外还要检查配套的资金有没有到位,用到什么地方去了。”汪晓军说,“特别是有合作单位的项目,财务审计不仅要审核己方科研经费支出去向,还要审核合作单位在项目中的经费及配套基金去向,只要有一块审核不通过,项目验收就被卡住了。”

在汪晓军看来,这种情况与我国相应的诚信体系没有建立起来有密切关系。“现在确实有涉及科研经费的违法违纪案件出现,这的确应该严肃处理。”

作为一线科研人员,汪晓军已经感受到这种严格的经费管理对科研人员的影响。“比如现在有很多科研人员认为,与其重项目申请,不如努力去获得全国性的奖励。但要等到取得成果后再去获得奖励,科研工作的经费又从哪里来呢?”

“科研经费管理要么松得很,要么严得没办法,我们总是在这两种状态之间摇摆。”汪晓军无奈地说。

点评 合法、合理、高效科研管理机制亟待建立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姚建民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在以往相对宽松的科研管理体系中,项目主持人有人、财、物的支配权,工作效率比较高,不过项目管理中也的确有一些漏洞。现在为了堵漏洞,转而采取了极严格的招标制、预算制、人头制和时空路线制。

“科研创新本身要求有足够大的人、财、物在时空中的灵活性。新的科研管理制度急需解决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在极严格管制人、财、物的前提下找到并建立‘灵活性’。”姚建民说,“尽管有关法规牵涉面很广,但也要下大力气进行系统化设计。”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抗肿瘤蛋白质药物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罗永章建议,各相关部门统一协调,比如在预算中就事先对各类支出从比例上给出适当的调整范围,为后续审计提供合理的依据;审计环节应该更严格地监控利用各种手段将国拨经费中饱私囊的行为,而不是纠结于研究方案调整带来的材料、设备等实际发生的科研支出与预算不同。此外,他还建议国家进一步完善课题承担单位和负责人的信用评价和记录体系,对违法违纪的单位和个人不再支持,乃至追究法律责任。

“政府部门在严格科研经费监管工作的同时,希望多为科研人员创造舒心的工作环境,让这些真正喜欢做实验、搞研究的人免受不必要的干扰。”罗永章呼吁。

《中国科学报》 (2016-03-15 第4版 两会)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