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雪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3/1 9:20:56
选择字号:
中国科技装点海外“三峡工程”

 

■本报记者 崔雪芹

巴基斯坦N-J水电工程是中巴经济走廊上的重大能源项目,也是巴在建最大水电工程,因其特殊的战略位置和电能供应地位,被誉为“巴基斯坦的三峡工程”。

由于该工程地处喜马拉雅山区,属典型构造高应力区,隧道掘进机(TBM)施工过程中岩爆频发,给施工人员及设备带来极大危害。

为解决工程遇到的世界级难题,多国科学家与工程师陆续参与到工程建设中来。其中包括一支中国科研队伍——来自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的冯夏庭团队。今年,研究人员放弃了春节与家人团圆的机会,为降低岩爆带来的危害,默默地贡献着中国科技力量。

面对挑战迎难而上

正月十五前夕,在北京西客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记者见到了风尘仆仆的陈炳瑞研究员。他刚从巴基斯坦的大山沟里出来,经过长时间的颠簸至此转车回家。

时值中国猴年春节,N-J水电工程2条引水隧洞进入了最艰难的攻坚阶段。为了让TBM顺利通过大埋深高应力强岩爆区,陈炳瑞、丰光亮、李鹏翔、谭双等多名科研人员在冯夏庭的安排下,坚守在工作一线,开展微震监测与岩爆预警工作。

中国团队与N-J水电工程的结缘是因为一次事故。2015年5月31日发生的极强岩爆致使价值近3亿元人民币的696号TBM严重受损,停工修复达半年之久,不但造成了现场施工人员的巨大恐慌,也给工程建设带来巨大的国内和国际舆论压力。

事发之后,巴方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岩爆监测、预警与防治专家。2015年6月,冯夏庭团队接到了葛洲坝集团的邀请函,并立即奔赴工程一线。

在确定了翔实的微震监测与岩爆预警方案后,冯夏庭团队给两条TBM施工的隧洞佩戴了“听诊器”——微震监测系统,并开始实时“诊断工作”——岩爆监测与预警。目前,696号TBM已恢复掘进工作,697号TBM顺利开挖至埋深最大的洞段。

带病坚守火线

早在记者电话连线冯夏庭时,他就建议记者见一见刚从巴国回来的陈炳瑞。当时他含蓄地说了句:最近陈炳瑞的身体不是很好。

经过多年磨炼,陈炳瑞早已经成为所里的技术骨干,他长期在国内国际重大岩石工程一线从事岩石工程灾害孕育过程微震监测技术、分析与预警方法、灾害孕育机理及防护研究,围绕研究方向先后主持过多个国家项目。

年前,冯夏庭去工程现场时,发现陈炳瑞用一团棉絮堵住了鼻孔,还尽量不让棉絮露出来。原来,从2013年开始,陈炳瑞就被检查出血小板低的问题。他经常流鼻血,有可能面临身体器官内出血的风险。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只能靠吃药硬扛着。

“这次元宵节回国,我一方面要看老爹,另一方面也得看中医。”陈炳瑞说。但他的休假也不过三天,然后就要返回所里。

用敬业攻克难题

据介绍,N-J水电工程共有两条TBM施工隧道,用了两套微震监测系统,一套是南非的,另一套是岩土所自主研发的。要同南非微震监测老牌厂家的设备同场竞技,不啻是一种极具压力的挑战。更何况,现场的每一步工作都要接受美国哈扎公司监理工程师的“围观”。

监理工程师总是带着一大堆问题,“挑剔地”咨询着每一个技术细节。在这种情况下,“做了就要做好”成了鼓舞大家铆足劲头、迎接挑战的信条。他们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向这帮“较劲儿”的老外们讲解,最终在各个层面均得到对方认可。

挑战不止于此。尽管他们有着丰富的岩爆预警经验,也有应对岩爆的心理准备,但实战工作的残酷仍会不时冲击他们的心灵。

2月10日,大年初三,陈炳瑞和队友像往常一样在697隧洞进行传感器安装和设备检修。突然,他们前方不到2米的位置发生了1次中等强度的岩爆。值得庆幸的是,这次岩爆在他们的预警范围之内,施工单位进行了系统的支护,没有产生不良后果。

记者从冯夏庭处了解到,现在团队里其他的科技人员依然奋战在工程一线,准备攻克下一个技术难点。

《中国科学报》 (2016-03-01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