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一雪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12/9 10:11:36
选择字号:
李星:从小事做起,方有大作为

 李星

回顾20多年的互联网研究与建设历程,李星说自己很幸运,能遇到互联网,能参与到第一批中国互联网的建设工作,能与优秀的科学家一起从事互联网研究与建设。作为中国大陆首个非中文互联网标准RFC4925的第一作者,李星领衔的研究团队发明的无状态翻译技术IVI/MAP已经成为互联网最主要的过渡技术之一。

■本报记者 袁一雪

前不久,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李星获得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颁发的“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

这并不是李星获得的第一个奖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奖项他早已纳入囊中。同时,他还担任了很多国家级互联网或者下一代互联网项目的技术负责人的角色。

作为中国早期互联网的开拓者之一,李星的名字虽然在业内有着很高的威望与口碑,但是对于社会大众,鲜有人知。

事实上,进入互联网领域,对于李星来说也是一个偶然。

因喜爱而使用,因使用而研究

1982年,李星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本科毕业后赴美留学。“我从1983年到1991年间在美国完成了硕士、博士的学习和博士后的研究工作。这个时间段也是互联网在美国兴起的时间。”李星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然而,李星与全球计算机网络第一次接触与爱好和专业无关,而是来自对于通信的需求。李星的爱人是北大著名学者申丹,“她在英国留学,我在美国留学,长途电话费非常昂贵”。为了相互通信,李星开始使用全球计算机网络通信工具UUCP。UUCP需要用户自己手工设置电子邮件的路由,从此李星开始了互联网之旅。

不满足于做一个简单的使用者,加之当时网络技术与配套的软硬件条件的简陋,李星广泛涉猎到与网络相关的所有环节中。“我们学校与苹果公司有协议,可以用比市场更低的价格购买苹果公司的Macintosh电脑。”李星回忆说。但当时的Macintosh还没有中文操作系统。为了阅读互联网上刚刚出现的电子刊物,他利用课余时间“顺手”为苹果公司的Macintosh编写了一个名为“Machanzi(Mac汉字)”的软件,该程序可以阅读和打印中国大陆地区使用的简体汉字和港台地区使用的繁体汉字。李星把它上传到互联网上供人免费下载。因为广受欢迎,这款软件还一度进入美国斯坦福大学Macintosh下载软件排行榜的前50名。后来,万维网和浏览器发明之后,Machanzi还曾经是“马赛克浏览器Mosic”阅读中文的插件。

就是这样的一点一滴,让李星开始了与互联网的不解之缘。1991年,回到祖国怀抱的李星在清华大学任职,最不适应的就是没有网络,于是他四处呼吁建设中国的互联网。

1993年末,中国第一个全国范围的互联网主干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启动,李星作为积极的鼓吹者,被吸收入伙。1994年,30多岁的李星从电子系进入新组建的清华大学网络中心,完成了从一个互联网用户到互联网的建设者、研究者的转变,成为中国互联网领域的知名专家。

但李星依然从事信号和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工作。“互联网这个行业太新了,其实早期国际上互联网研究者,很多都不是网络或者计算机专业出身,比如物理专业的人就很多。具有电子工程的技术背景做互联网,也有其特点和优势,信息技术从来就是跨学科的。”

IAB迎来首个中国大陆的委员会成员

CERNET网络中心设在清华大学,一场关于互联网的星星之火从清华大学开始蔓延至全国。伴随CERNET的建设过程,也是李星从爱好者变成专业研究者的过程。

“那个时候还没有关于网络的比较经典的教科书,所以我几乎都是自学,从实践中学。”李星回忆道。

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以及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没有让李星觉得不适应:“在大学读书时,电子系的老师们就经常教导我们,电子工程领域内容更新很快,所以只要进入这一行都是要活到老学到老。我从本科开始就保持学习的习惯。”

无论什么都去学习、去实践,直到现在,李星还自己写程序。李星的办公室里有一个小机房,甚至还搭建了自己的私有云。他不喜欢谈自己,更愿意强调团队合作。谈到自己时更多是自谦,更愿意说“我更喜欢做小事”。

做小事是李星从祖父李仪祉身上学到的。李仪祉是我国现代水利教育与建设的先驱,留学德国,曾出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是河海大学、西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焦作工学院)等的创始人。“我曾经读过一本关于祖父的传记,提到他说过‘人不要怕做小事情,从小事情做起,如果小事情做得还行,就可以做大一点的事情,最后可能做出大事情’。”

事实上,李星做的事情绝非小事。CERNET让互联网大规模进入中国,中国互联网历史上的很多源起,都可以追溯至CERNET,经过20多年的发展,CERNET已经连接了2000多所高校,服务2000多万个师生。

李星也从来不是一个小角色。

早在2013年,他便当选国际互联网标准组织(IETF)的体系架构委员会IAB的一员。这也是这个互联网最权威的13人专家组织迎来的第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委员。

正确的技术判断

在CERNET的建设历史上,CERNET令掌门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建平骄傲的是,CERNET没有犯过技术路线错误,没有走过弯路。

上个世纪90年代末,在互联网的建设上,异步传输模式(ATM)的使用很流行,CERNET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当时学术界和工业界主推ATM技术,但吴建平和李星等专家并没有选择ATM技术,“根据网络的基本原理,ATM只能是昙花一现,我们相信互联网才是发展方向”。

时间证明了吴建平和李星的判断是正确的。对于为什么能作出正确的技术判断,李星说,其实要想看清一项技术发展的未来方向并不难,只需要掌握几个原则即可:第一,这项技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能不能解决刚需,“这一点如果谈不清基本发展无望”;第二,这项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我要求我的学生在论文答辩时必须能用一页PPT把研究的技术原理讲清,只有用简明的图片和语言说清楚了,才说明是真正的理解”;第三,要对人性有充分的认识,承认技术的设计者不可能完全理解用户未来的需求,只有把握原则适应变化才能持续发展。

最近10年,李星全力以赴投入到下一代互联网IPv6与CERNET2的研究建设中。

众所周知,目前全球互联网的发展最大瓶颈是IP地址资源,现行互联网版本IPv4,仅有40多亿IP地址,目前也已经耗尽,代表下一代互联网的地址协议IPv6应运而生。

1998年12月,IPv6在被IETF通过公布互联网标准规范(RFC 2460)的方式定义出台。1998年,李星主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IPv6试验网络CERNET-6BONE。

2004年12月,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CERNET2正式开通,这也是当时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纯IPv6互联网,并因此入选当年两院院士评选的十大科技进展。走纯IPv6技术路线,与当时全世界IPv4与IPv6双栈模式完全不同,也引来了很多人的担忧与顾虑。

2016年11月中旬,国际互联网标准组织体系架构委员会IAB向全球倡议“放弃兼容IPv4协议”。时间又一次验证了CERNET2正确的技术路线,走在了世界前列。

IPv4/IPv6的过渡技术是李星近年来关注的重点。团队在基于纯IPv6的网络上发明了4over6过渡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李星领衔的研究团队发明的使IPv4互联网和IPv6互联网互联互通的无状态翻译技术IVI,已经获得了9个国际互联网标准化组织IETF的RFC。并已经被其他RFC标准引用达127次以上,成为使不兼容的IPv4和IPv6互联互通的最核心的互联网标准。

作为CERNET的主要技术负责人,李星的每一次的正确技术决策都对CERNET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李星说:“判断标准有二,其一是技术是否具有可扩展性,其二则是是否经受得起时间的考验。”

李星相信,互联网存在的根本价值就是全球网络互联互通,我们不能分裂互联网。“创新需要自下而上,必须鼓励在全球范围上的技术研究合作和竞争,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成为互联网强国。”

回顾20多年的互联网研究与建设历程,李星说自己很幸运,能遇到互联网,能参与到第一批中国互联网的建设工作,能与吴建平等优秀的科学家一起从事互联网研究与建设。作为中国大陆首个非中文互联网标准RFC4925的第一作者,李星领衔的研究团队发明的无状态翻译技术IVI/MAP已经成为互联网最主要的过渡技术之一。

当问及李星对互联网未来发展有何看法时,他笑着沿用了互联网先驱的一句话:“我们不预测未来,我们创造未来。”

《中国科学报》 (2016-12-09 第2版 人物)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