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惠钰 廖洋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7/21 8:51:43
选择字号: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期待合作共赢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虽然国内取得了一些成绩,已有几种海洋药物上市,但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仍处于相对低水平的发展阶段,尚未形成产业集群,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

■本报记者 李惠钰 廖洋

虾壳、蟹壳等毫不起眼的下脚料,经过降解、浓缩、结晶、过滤等工序,就能摇身蜕变成氨基葡萄糖等药品原料,价格也由3元/公斤飙升到150元/公斤左右。厦门蓝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林秀芬不禁感叹:“感谢科学家把我‘推下海’,让我发现大海里商机无限的蓝色产业。”

近年来,借助国家战略“蓝色经济”的发展大潮,海洋生物医药不断从实验室走入企业的生产车间。虽然国内取得了一些成绩,已有几种海洋药物上市,但在迪沙药业集团海洋研究院院长李广生看来,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仍处于相对低水平的发展阶段,尚未形成产业集群,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

产业低端徘徊

虽然具有明显的资源和区位优势,但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在我国仍未“变现”,也仍拿不出高端的创新药能与各跨国制药巨头竞相角逐。

“海洋生物医药是蓝色经济的高附加值产品,但由于其复杂性和特殊性,导致产业化程度较低,成果转化数量较少,成果转化率较低。”日前在第十三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上,林秀芬指出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尴尬现状。

实际上,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展开海洋药物的研究,但几十年后的今天,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仍然没有形成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产业集群,海洋生物资源的独特优势尚未发挥。

“目前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确实处于一个相对低水平的发展阶段,真正的龙头企业较少,且大部分企业实力不强。”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李广生坦言,我国现有的海洋生物制品企业,产品的加工还是以原料或者粗品的形式为主。

“比如我国的壳聚糖、氨基葡萄糖、海藻酸钠、褐藻多糖硫酸酯等产品出口量很大,有些还处于垄断地位,但是这些产品大多是以化工品的形式出口,产品利润低,而国外再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产品加工成保健品、药品或者医疗器械等终端产品,产品的科技含量更高,利润也相当丰厚。”李广生说,面对这桩赔本的买卖,提高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整体实力就迫在眉睫。

企业存顾虑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要想打通“发现—技术—工程—产业”这条成果转化的链条,企业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海洋药物产业化的道路上,我国大多数企业仍持观望态度。

“对于制药企业来讲,开发海洋药物产品的风险要比现有其他药物大得多,因为开发海洋药物的周期更长、成本更高。”李广生指出企业目前普遍存在的顾虑,“现在国际上药物研发周期一般为10~15年,而目前上市的海洋药物的研发周期普遍在20年以上,这意味着企业承担的风险比原来高数倍。”

“目前多数企业是中小企业,固定资产少,也很难从银行贷到款。”一位企业界人士坦言,如果没有资金,企业的发展和创新也就无从谈起。

不仅如此,在海洋生物医药领域,高投入也未必赢来高回报,有的药品研发出来迟迟无法通过认证,或者投放市场后反应冷淡,巨额投入也就打了水漂。

而除了资金卡住海洋药物规模产业化的“颈”以外,李广生还指出海洋药物转化不畅的其他多方面原因:第一,海洋药物还属于比较新的领域,很多企业先前未有涉足,对其缺乏信心;第二,人才与设备缺乏,高校科研院所的高端技术放到企业去转化,企业缺少对接的人才与设备,投入巨大,对于企业来讲也是一重风险;第三,缺少信息交流平台,适合技术转化的企业和科研院所无法匹配。

可以说,海洋生物医药行业属于新兴行业,研发工作占较大比重,因此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置身其外而只做单纯的生产。“但目前的问题是,企业的专业人才匮乏,与科研机构的结合又不紧密,导致一方面科研机构的成果只停留在文章上,无法快速转化,另一方面企业也急需一些先进的技术与成果,却因为没有好的平台,也很难快速找到解决办法。”李广生说。

重视资源整合与共享

近几年,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每年都以20%的速度增长,产业发展前景毋庸置疑。但是,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想要从中获取更高的利益,单凭某一个科研单位或者企业往往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资源整合与共享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

林秀芬认为,打造良好的“政府—研究院所—企业”合作机制十分重要。只有集中三方优势资源,协同合作,共同解决影响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难题,才能够加快产业的快速发展。

她建议,首先应建立企业与院校经常性合作研究机制,以企业引导院校研究方向,以院校培养企业技术人才,做到为“产业化而创新”。这也与李广生的观点不谋而合:“企业与院校应建立经常性的合作关系,从而提高效率,节省资源,达到‘研发即可转化,转化即可成功’的目的。”

李广生认为,首先要加强海洋生物产业人才的培养,建立一套海洋生物产业人才培训体系,鼓励海洋特色高校和相关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和实习基地。其次要推进海洋生物产业信息平台的构建,最好是由国家层面来打造,提供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共享与技术合作。

另外,为更好实现成果产业化,林秀芬认为,企业还要以更开阔的眼光,加强国际科技合作,通过共同研究,逐步解决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共性技术难题。与此同时,“合理的产业化布局、成本控制和绿色科技”三者也要完美结合,整合技术及设备的研究人员,共同开发和创造性地改进现有技术,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李广生最后还建议,“十三五”期间,国家还应持续加大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投入,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还应引导产业化布局,针对各地区之间的资源特点与优势,整合相关产业资源,解决产业集群规模欠缺的问题。此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还可以对海洋药物的申报开辟绿色通道,减少排队等待时间,减免申报费用。

《中国科学报》 (2015-07-21 第7版 生物)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