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志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3/11 14:26:06
选择字号:
参事委员:让科技为种业撑起一片蓝天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本报记者 秦志伟

从2004年至2014年,我国实现粮食生产连续十一年增产,2014年粮食总产突破6亿吨大关。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问题,强调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追求产量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

尽管我们已经比较好地解决了农产品长期供给不足问题,但农业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农为国本,种铸基石”。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

在2015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刘昕《关于加强科技支撑,提升种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议》的提案引起了广泛关注。

现代农业的呼唤

种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把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必须高度重视种业发展。

刘昕以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为例说道,我国仅为43%,美国等发达国家普遍在60%以上;我国玉米亩产只有390公斤,与美国差距近300公斤,孟山都、先锋等公司正借助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目标是到2030年将玉米单产突破800公斤大关。

农业部的数据显示,虽然近两年种子企业已由8700余家减少至7500家左右,但拥有“育繁推一体化”的企业仍然不足100家。

据了解,国际大型种业公司在研发育种、生产、营销、后期维护等方向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周期循环系统,世界种业竞争已从由品种、市场争夺演变为种质资源、生物技术、资本、人才的全面竞争。

“目前育种已经全面进入分子育种时代,跨国公司正大规模采用双单倍体技术、SNP检测技术等,育种呈现出高通量、大规模、精量化等特征,彻底改变着世界种业格局。”刘昕对记者说。

现代农业对种子提出更高要求,这对我国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提出新的挑战。刘昕认为,实现种业强国目标,迫切需要打破现行的条块分割、分散管理的育种科研体系,构建由政府引导,由科研院所、高校、种子企业构成的资源集中、分工科学的商业化育种技术合作联盟。

商业化育种科研平台急需建立

良种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和集中体现,不仅单产提高靠良种、结构调整靠良种、品质改善靠良种,农业机械化和专业化也要靠良种。

据刘昕介绍,跨国企业重视增强种子抗逆性,他们生产的种子可以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长,例如干旱、病虫害。他们不再简单地追求绝对的高产,而是要在高产的情况下追求相对的稳产,还要适合机械化操作,需要从更广范围、更大群体中进行筛选。

我国种企数量多,规模小,科技创新能力实力不足,研发能力弱,竞争力不强,单个企业无力承担持续高强度的分子育种技术开发与投入,“相当多公司还处在依靠代繁和贴牌生产求生存的尴尬境地。”刘昕说。

国务院8号文件以后,中国种业企业从8700余家减少到5000家。种子管理部门抬高了准入门槛,把许多小微型企业挡在门外。

刘昕建议,打破院所和企业界限,联合国内研发力量,建立科企紧密合作、收益按比例分享的商业化育种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打造一批精通某一作物的专业化种子企业,形成一批为种业链提供配套的服务型种子企业,建立公平竞争的种业市场环境,扶持种子企业做大做强,使其成为市场竞争主体、技术创新主体、成果转化主体和服务农民主体,是我国种业应对挑战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选择。

育种导向机制和研发模式要改变

事实上,我国从事农业基础研究和传统育种科研的队伍十分庞大,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校,人数超过20万人。

由于科研体制机制不适应现代种业发展要求,育种科技人员的业绩评价脱离实际,育种科研机构与种企结合不紧密,研究所办企业机制不灵活,很难做大做强。

“育种者单打独斗,育成了怕被偷,繁育推广路子窄,育成的优良品种也占据不了市场,时间一久就被淘汰。”刘昕说。

对此刘昕建议,改变育种的导向机制与研发模式,让科研院所、高校的科研人员与种企紧密合作,构成分工科学的商业化育种合作联盟,促进人才、技术、资源等要素依法有序向企业流动,建立共享平台和利益分享机制,是促进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人员提升育种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提高种企核心竞争力的双赢模式。

从事育种研究多年的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所研究员张世煌也向记者表示,种业发展需要多种形式的科企合作,加快技术创新和转移。

种业财政支持长效机制不容忽视

坚持突出种业基础性战略性核心产业地位,在育种科研机制体制方面,建立长效的财政支持保障机制,支持育种的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

“建立种业产业和育种科研投入长效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逐年增加育种经费额度和育种科研项目数量。”刘昕说。

刘昕介绍,以财政投入为杠杆,带动形成政府持续加大投入、企业积极筹资投入、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和以政府投入为主、企业研发资金与社会资本投入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构建以大型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为龙头,以专业化种子企业为支撑,以服务型种子企业为配套,大中小企业各具特色、东中西地区共同发展的种业集群。”刘昕强调。

中国种业要成功走出一条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道路,张世煌认为,就必须坚定改革与创新这个大方向,还要善于利用我国特殊的体制优势和国家对农业的政策投入。

“企业要及时抓住有利因素,集中资源奠定产业基础,然后主动与市场经济接轨。”张世煌说。

《中国科学报》 (2015-03-11 第6版 焦点)
 
相关专题:2015两会专题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