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丽妃 倪思洁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3/11 10:53:52
选择字号:
人类首次徒步横穿南极科学探险活动完成25周年

 

每一次科学探险,带来的不仅仅是珍贵的文献资料,更有科学家们敢于探索未知的精神传承。正如科学家们所言:科学探险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信仰,是引领科学事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本报记者 冯丽妃 倪思洁

“我接到了几位同伴互相祝贺的邮件。”回忆起25年前那次载入史册的探险活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今年3月3日全国政协会议开幕那天,正是他与来自美、法、苏、英、日等国的5名队员一道,完成人类首次徒步横穿南极的科学探险活动25周年纪念日。

1990年3月3日,探险队员们历时220天、行程5896公里,完成人类首次徒步横穿南极的科学探险。

但秦大河心理仍有一丝遗憾:由于缺乏基础的科研设施,当时他带回来的冰雪样本只能交由国外科学家分析。

而今,中国已建成一流的冰雪样本实验室。同时,中国在南极盖的形成发育、环境特征、天气气候、陨石回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令国际同行瞩目。不仅如此,中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雅鲁藏布大峡谷、沙漠等领域的科学探险活动,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今昔对比,多位科学家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未来我国在科学探险方面仍须更多支持和探索。

“就好这口”

25年前,为了多采集一些南极雪样,秦大河横穿南极时丢掉了几乎所有的衣服,在地球最寒极只穿了两件绒衣御寒,却带回了极为珍贵的800瓶雪样,被队友们称为“疯狂的科学家”。那些雪样发挥了巨大的科研作用,许多成果都变成珍贵的文献资料。

“回来后,我们花了两年时间测试了冰雪内稳定同位素比率、主要阴阳离子等,可以反映大气环流、水循环、环境质量等冰川、气候、环境等科学问题。”秦大河回忆说。

“当年,横穿南极的口号是‘保护我们的星球’。科学家们在极端恶劣环境下,为气候变化科学和南极冰盖的关系开展了科学探险工作。”秦大河仍旧怀念那段探险南极的日子。

科学探险向来与恶劣的环境相辅相成。珠峰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以前去青藏高原要坐在大卡车顶上,有时大卡车都不一定能坐得上。”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冰川学家姚檀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身体或精神方面不适应,都会被筛选下来。”在海拔7000多米的高原取冰芯研究历史记录,需要抵御高原反应、冰川融化、飞禽猛兽等各种危险,物质条件极为艰苦。

“总会有人喜欢,就好这口。”姚檀栋说,“最早去北极、南极的探险家,哪一个是派出去的?都是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就是向往这个地方。”

科学正能量

“科学探险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信仰,是引领科学事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中国南极第4站——泰山站项目经理、副站长叶超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目前,中国科学家已经在南极冰雪战场上取得诸多成果,如在南极建站、东南极大地构造、格罗夫山冰盖进退、陨石回收、午后极光、古生态、天文学等多个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科研成果。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南极科学合作,在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冰川学、气象学、大气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科学探险不是写论文就结束了,而是把科学探险与国家建设以及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为中国梦添砖加瓦。”中国探险协会原会长高登义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

1998年,高登义等人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穿越了200公里的无人区,揭开了“人类最后秘境”的神秘面纱,发现了核心区的4大瀑布、红豆杉等种类繁多的珍稀动植物品种。随后,科考队联名写信,将原来保护区扩建为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除了科学探险让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走向世界外,2000年,三江源科学考察推动了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建立;2002~2003年,北极科学考察让中国科学家走向北极;2005年,中国科学家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揭开沙漠腹地的自然、人文发展的神秘面纱。

“这些都是中国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正能量。”高登义说。

传承与期待

人类的科学探险永无止境。目前,除了地球“三极”以及沙漠、海洋领域之外,未来科学探险的脚步必将向太阳系乃至太阳系外不断扩展。由此,科学探险实践与探险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显得尤为重要。

“与西方比,中国人骨子里的探险精神相对来说要弱一些。”姚檀栋说,“但是随着科技发展以及地域限制的突破,中国年轻一代身上的探险精神也在加强。”

目前,秦大河的学生与团队每年都会参加国内外的极地、青藏高原等科学考察活动。“科学是前进的,不是‘接不接班’的问题。”他纠正道。

自2007年开始,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也与北京市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合作,吸引青少年参加科学考察活动。高登义本人曾先后带领近10批1000名高中生赴北极展开科学实践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青少年热爱科学与科学探索活动,这样国家才会后继有人。”高登义说。

“现在,国家发展了,野外工作的物质条件也提高了,但大自然没有变,高山、高纬、干旱的艰险状态没有变,还有深海、太空。新一代青年科学家面临的挑战更大,要求也更高,衷心希望他们能把中国的科学探险事业推向新的高度。”秦大河说。

未来中国科学探险需要国家与社会民营资本的共同支持。叶超期望,应当鼓励引进民间资本参与科学探险,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科学探险、推进科学探险。

《中国科学报》 (2015-03-11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