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旭东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4-5-19 10:34:14
选择字号:
徐旭东:选报科技专业的高考生为啥少了

 

■科学研究、技术创新艰苦而有风险,同时生活待遇较差,科技青年们饱受压力。一些基础研究方向和一些难出成果的课题,更让青年人望而却步

■如果年轻一代不再愿意选择艰苦的科学研究作为终生职业,中国的崛起恐怕难以持续

■应切实提高科技青年的待遇,让有志者在追求科学理想的同时,生活得更有尊严

又到一年高考季。据报道,选择数理化等基础科学专业的考生越来越少。想起上世纪80年代的流行语“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不禁让人感慨。

有句老话叫做“富不过三代”,虽不算真理,却不失为警示。家有此忧,国亦如此。美国的科技创新力称雄世界,但科技工程类专业正在失去美国新生代的青睐。作为移民国家,美国推出人才移民政策,把世界各地源源不断去学习的优秀青年留住,为其服务。对于富国、强国,这是不难的应对。然而,中国呢?我们这个刚刚开始小富的国家,如果年轻一代不再愿意选择艰苦的科学研究作为终生职业,它的崛起恐怕难以持续。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科技几乎一穷二白。经过60多年的努力,终于有了比较完整的现代工农业技术体系,有了以两弹一星、杂交水稻为代表的高技术体系,也逐步形成了较为全面的基础科学布局。正是钱学森、李四光、袁隆平们和其他许多不为大众熟知的科学家、工程专家的艰苦努力,奠定了中国崛起的科技基础。今天,中国已在某些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保持这种势头,终有跻身科技强国的一天。但其前提,是要有一代又一代的优秀青年投身于科技事业。

担忧正在于此。在当下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科学家的光环似已淡出大众视野,影星、歌星、商界大腕绚烂于媒体,八卦绯闻、拼爹炫富弥漫于网络。还有多少青年愿意走艰辛的科学探索之路,把科学当做神圣的事业来做?当同龄人已有车有房、有家有业,读硕读博的科技青年们还在为将来的工作岗位发愁,社会对他们在科学上做出更多突破的要求似乎显得苍白无力。

从根本上来说,在一个创富神话并不需要多少技术含量的时代,科技人才是难以受到社会尊崇的。只有当发展真正转向创新驱动模式,才可能形成全社会对于科技的渴求,也才能造就大批科技就业岗位,吸引优秀青年投身于科技事业。

美国的年轻人在大学专业选择中不再热衷科技类,大抵是富贵病的表征。中国人总体上还没富到那个地步,但问题已出现在研究生教育,并延伸到本科的基础科学专业。为此,除了培养单位,各类科学基金中应大幅增加研究生的生活补贴预算。同时,应摒弃以在某类刊物发表论文为必要条件的学位条例,使他们能够潜心探索科学。更重要的是,导师们要以身作则,保护青年学子的科研兴趣,把出成果和出人才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

青年强则科技强。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科技青年们的成长境遇,把从国外引进人才和在我国科研一线培养人才有机结合,使之相互促进。说千道万,科技事业的传承是国家和民族永续发展的保障。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