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行勇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2/16 9:09:36
选择字号:
罗剑朝:为破解农村金融难题奋力求索

2011年4月罗剑朝参加哈佛大学“小额信贷战略领导力”培训。

罗剑朝与博士、硕士研究生进行学术讨论。

罗剑朝赴宁夏同心调研。


 

■本报记者 张行勇

人物名片

罗剑朝,男,1964年1月生,陕西武功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村金融研究所所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教育部第三届“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中共陕西省委讲师团特聘专家教授,陕西省“农村金融”教学团队带头人。农村金融学科创始人,农地金融制度与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实验研究开拓者。曾是国内较年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之一。

“很好,祝贺!要及时总结,大力推广,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金融支持。”这是近日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景俊海在省委《每日要情》上的批示。此期要情刊发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罗剑朝教授带领的教育部创新团队在陕西省社科基金重点支持下,在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方面取得的新成果。

11月5日,第21届杨凌农高会举行的2014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农业科技合作恳谈会上,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荷兰、以色列、阿根廷、澳大利亚、斯里兰卡、韩国等国家的农业问题专家、涉农企业管理者、政府机构官员等对罗剑朝创新团队在中国西部农地抵押贷款制度建立方面的研究结果予以肯定评价。

9月21日~22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的“农村金融创新与发展”国际学术会议在杨凌召开,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孟加拉、巴基斯坦5国高校、科研单位和金融管理部门的近200名专家学者围绕新时期农村金融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罗剑朝带领的教育部创新团队因在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方面的研究成绩斐然,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赞誉。

……

上述反响,仅仅是罗剑朝及其创新团队累累硕果的冰山一角。厚积薄发,继往开来,由于他们在农村金融领域的研究成果与人才培养成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村金融学科被公认为我国农村金融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西部农村金融研究的中心。

金融界的“哥德巴赫猜想”难题难在哪里

1979年瑞典皇家科学院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的贺词:世界上大多数穷人以农业为生,因而如果我们懂得农业经济学,我们也就懂得了许多穷人的经济学。

假如你是个银行家,有一笔可供借贷的款项,如果你把钱借给信用记录差的人,你冒的风险就很大,他们可能还不了钱,甚至搞得你破产。这样就会形成一个矛盾局面:把钱借给最需要借钱的人,往往信用风险都很大,因此这些人得不到贷款;而最不需要借钱的人,信用记录最好,因此反而能得到贷款,其结果就是越需要帮助的穷人越难获得金融帮助。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舍默曾提出的经济学上的“银行家悖论”。

矛盾往复循环,结果越需要帮助的穷人越难获得金融帮助。这就成为默认的“铁律”,也成为金融界的“哥德巴赫猜想”难题。

2006年, 孟加拉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创始人、“穷人的银行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创立了乡村银行,开创和发展了“小额贷款”服务,专门提供资金给因贫穷而无法获得传统银行贷款的创业者,从而打破了近百年的金融业运行“铁律”,从根本上改变了“锦上添花”的金融发展理念,使得金融真正发挥对无信用、无担保、收入低人群“雪中送炭”的效应,使弱势群体真正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务。这一模式也被称为“格莱珉模式”。

罗剑朝认为,我国农村长期以来是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农村金融受到抑制,与城市金融相比,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农村金融供给总量不足、供求错位与结构不合理、服务效率低下,是导致农业不发达、农村落后、农民收入低的重要原因,农村金融依然是整个金融体系和解决“三农”问题的“短板”。

然而,由于国情的不同和农业发展的多样性等差异,格莱珉模式在中国可以借鉴,却不能够复制。中国土地上的“哥德巴赫猜想”难题更具特色和难度。罗剑朝曾经的研究表明:农村金融是现代农业经济的核心,承担着我国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新时期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对当前的中国来说,如何解决广大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等弱势群体贷款难、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是确实需要着力破解的难题。因此,可以说,格莱珉模式也间接地证明了罗剑朝研究方向具有的前瞻性与可行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基本上是围绕“机构不足加机构、补贴不足增补贴、监管不足改监管”的思路进行,迄今为止,依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农村发展的金融支持之路,实践上依然没有“破冰”。如何破解中国土地上的“哥德巴赫猜想”难题?

近年来,随着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逐步瓦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就业,农村土地流转加速推进,农村土地经营规模逐步扩大,农业产业化方兴未艾,这就为农村土地使用权抵押融资提供了有利机遇。在此背景下,2002年初,罗剑朝在以往农村金融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国内率先就提出解决这一“哥德巴赫猜想”难题的基本路径。即:以农村土地使用权抵押为特征的农地金融制度与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是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内生性道路的必然选择。

破解“难题” 勇于攀登

那么,在求证破解农村金融“哥德巴赫猜想”的路上,中国会给出怎样的答案呢?

从小生活在当地游凤镇农村,熟悉和感受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罗剑朝,作为以优异成绩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经济及管理专业本硕博连读10年的博士,自1992年博士毕业留校任教后,一直集中农村金融这一目标开展研究与教学。

罗剑朝在看到小额信贷的前景的同时,也看出格莱珉模式若在中国农村将会遇到不同的条件变量,靠实施侧重信用担保在中国农村面临着诸多制约。他的解题路径是:从农民自身的资产中去寻找符合银行贷款安全性、赢利性、流动性等专有特点的抵押品,走出一条更加符合市场规律的双赢之路。

“格莱珉银行运行到现在,取得了99%的盈利,也的确改善了穷人的生活和生存条件。然而,近年来,国际上对此也有批评和指责。因为它的利率要比一般银行高,有人就质疑到底是在扶持穷人还是剥削穷人。”随着时光的流逝,格莱珉银行运营中的争议之声也甚嚣尘上。罗剑朝认为,农民从金融机构难以取得贷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理想的抵押品。

与格莱珉银行更注重信用担保相比,他认为“抵押品”才是符合市场经济本质的好手段。正因为其研究思路新颖和创新,当我国针对农村金融体系启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基金应急研究后,罗剑朝被委任负责其中“中国农地金融制度的构建方案与管理创新研究”。

据了解,早在1988年,贵州就以湄潭县作为农村改革试验区对农地金融制度进行了先期探索。21世纪以来,山东寿光等地也开展了土地经营权抵押试验。在对这些先行试验区进行调查后,罗剑朝总结起它们的成败得失,逐渐完善着自己的研究方案。

“中国如今是土地二元制,城镇土地国有,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在集体所有制下,农村土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往往会属于不同的主体。”罗剑朝说,“中国台湾地区以及美、日、英、德、法等国家就没有这样的烦恼,它们是土地私有制,要简单得多。”

条件变量不同,银行又有其长期形成的运行经营规律。为此,罗剑朝从农民自身资产中去寻找满足银行要求的有效抵押品,来顺应银行的运营规律,找到突破农村金融问题的钥匙。

他认为,农民资产中其实是有符合银行要求的抵押品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房屋及宅基地,农业生物资产和农业知识产权,都在这个范围内。然而,抵押品虽然有了,抵押给谁?如何进行资产评估?怎么进行风险管理?……潜在的问题一个个被抛出来,中国既有的试验都无法作出完美的解答。因为现代农村金融创新是一个包括资金供给、资金需求、风险管控等多环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农村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还需要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及时制定相关配套税收、财政政策,促进各类金融机构和资金流入农村市场。而在2014年1月19日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才将农地金融制度构建正式提到议事日程。

早在2008年,罗剑朝在西部省份选择4个固定观察点同时开展两个创新试验模式的探索。

一种创新试验模式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以杨凌示范区和陕西高陵县为代表。在这种模式下,是以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文件为指导,由地方政府协同当地金融部门等共同推动、引导并监督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制定确权、评估和贷款流程等规章制度,自上而下地推动试点工作的开展。比如,创办土地流转中心,为农民土地颁证授权。

与之相反,另一种创新试验模式是宁夏同心县所采用的由农户自下而上组织的主导型模式。通过成立农户土地抵押协会,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方式成为会员,贷款会员与其他会员多户联保,并与担保人和协会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协议。简单来说就是,农户向信用社贷款,协会进行总担保,信用社发放贷款。村里成立土地抵押合作社,假如一个人有10亩地,可能就是留2亩做口粮,剩下的入股到合作社。如果暂时还不了贷款,还有村里提供反担保。这种方式其实接近尤努斯模式,严格来说不算抵押,起作用的主要是信用担保。

这些试验点都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这些地区发展农业最大的问题就是缺水。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投入是相当大的,这就需要金融手段的推动。故此,研究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罗剑朝一直秉承与发扬科学研究工作一定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与自然科学研究离不开实验室里的瓶瓶罐罐不同,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则应更多地侧重于社会调查,要走进农村,扎实调研,取得大量第一手数据资料和鲜活案例,把论文真正写在大地上,这样才能取得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

为了做好有关项目的调查工作,为研究工作奠定稳固的基础,研究团队常常是从调查方案的形成、问卷的设计,到数据整理,都要提前反复进行集体讨论;调查正式开始之前,还要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强调实地调查的具体方法和技巧,甚至连如何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确定不同的交谈方式都涉及了。调查开展过程中,更是克服各种困难,扎实细致地开展工作。如:2010年8月,团队组织成员及其研究生,深入西咸新区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农村金融入户问卷调查。白天大家冒着酷暑走访农户,每天晚上还要召开会议,讨论白天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完善第二天的调查方案。一个月时间,他们深入360个农户,完成了360份问卷调查,从农民家庭收入、储蓄、贷款现状、贷款运用、产业发展、对农村金融工作的看法与建议等方面,搜集数据上万份,归纳问题50多个,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专题调查报告,提出了解决当地农村金融问题的建议和思路。专题调查报告上报中共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后,得到了主要领导的肯定;随后省委、省政府下发的有关农村发展的文件,就采用了他们的调查数据和结论。

像这样大规模的调查,对这个创新团队来说已经是一种经常性的工作,仅2011年就组织过7次。据了解,一个农户问卷,包括农户的贷款经历、额度、期限、利率等,让农民自己进行评价;调查者采访完成一份问卷至少要半个小时。但现实中,一线的问卷调查就会处处碰壁,问卷对象是否会配合很关键。

“对我们来说,最难的就是如何取得真实、完整、有效的数据。”罗剑朝说。

“这几年,我们共收集了五千份农户问卷。”在他的轻描淡写背后,其实是团队执着的付出与辛勤劳动。

依据大量调查数据,他们运用计量经济学等分析方法与计算工具,寻找数字背后的规律,分析农村金融供给方(包括正规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组织)的运行机制、效率与影响及其整合关系,运用实地调查数据对农村金融需求方的行为及信贷约束程度进行评价,探索以农村产权抵押融资、产业链融资为突破口的农村金融工具与金融模式创新方案。

历经数年努力,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支持下,罗剑朝主持完成的“西部地区农地金融制度构建方案与风险分担”结题报告,构建出极合时宜的操作方案,并在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得以实践。其系列方案也得到了中国银监会的高度肯定,拉开了杨凌示范区农村金融改革的序幕。2009年12月,杨凌示范区被中国银监会列为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试验示范区;2010年1月,国务院明确表示支持示范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与服务创新”。由罗剑朝长期重点研究的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模式的相关成果,也已被杨凌示范区管委会、高陵县农村产权流转中心、平罗县农村土地管理中心在制定相关文件时采纳应用,许多建议措施已被用于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工作中。

2013年,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孙其信组织撰写的一份关于农村产权抵押的全国人大议案得到了中农办的批复,建议他们继续研究在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离条件下农村土地抵押和担保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后续的工作将继续进行,最终研究结果将上报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成为破解农村金融“哥德巴赫猜想”难题方法的智库方案之一。

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0年以来,罗剑朝团队围绕金融理论与农村金融政策、金融工程与农村金融管理、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等研究方向,紧密结合中国农业与农村发展实际,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沿着“农业投资与农业发展—政府公共财政对农业投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模式”的研究轨迹,不断拓宽研究领域,在着力破解“穷人金融难题”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与此同时,创新团队成功入选教育部2011年度“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成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第一支国家级创新团队,同时也成为我国破解“穷人金融难题”的生力军。

优化学风 夙夜在农

罗剑朝从大学时代,就注重养成脚踏实地、潜心钻研、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良好品质。如今,即使身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仍然抓紧分分秒秒的时间,孜孜不倦,勤奋耕耘,除了出差,办公室常常是他节假日必呆的地方。他现在仍常常带着同事和研究生,不畏酷暑严寒,奔走农村田间地头、深入农民家庭炕头进行实地调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团队成员和研究生做出了很好的表率。正是由于具备了优良的学风,求真务实做学问,开拓思路求创新,才使得他34岁破格晋升为教授,35岁成为当时西部地区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他主持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20余项,出版8部学术专著,主编8部教材,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其中国家一级学术刊物90篇,SCI收录1篇,SSCI收录1篇,CSSCI源刊发表论文80余篇,多篇论文被《农业经济》《财政》等转载。这些突出成绩也为他赢得了荣誉,他获得了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荣获教育部第三届“高校青年教师奖”,并获得“陕西省首届优秀青年经济理论工作者”“陕西省青年突击手”等荣誉称号。

由于老师的率先垂范,团队骨干成员王静多年来也是勤奋刻苦、悉心钻研、严谨治学,先后完成了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博士后的求学历程,由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教授、博导,成为农村金融研究领域的新秀。近年来,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启动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等研究项目9项,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被EI、CSSCI、人大复印资料检索20余篇,前不久成功入选2011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团队骨干成员,经管学院管理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孔荣教授,长期从学风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使学识水平和科研素养不断提高。她先后赴台湾中兴大学农经系访学,赴联合国大学世界经济发展研究所和美国康奈尔大学应用经济系开展合作研究。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软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10项,并担任美国康奈尔大学JSL基金项目——“发展中国家小额信贷研究”中方负责人。先后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50篇,其中4篇被SSCI收录,曾获国际出版集团杰出论文奖。

每个团队成员身上表现出的良好素养,凝聚成了这支创新团队整体的良好学风,为团队高质量完成各项研究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团队先后主持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农业部软科学基金、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中国农村金融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陕西省软科学研究基金等省部级重点课题30余项,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20余部,发表论文300 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SSCI收录6篇,CSSCI收录108篇,许多研究成果已被各级政府部门采用。

团队这种严谨扎实的科研作风,不仅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肯定,也吸引了国际同行的目光。2011年1月开始,对中国农村金融问题感兴趣的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肯尼迪政府学院、康奈尔大学应用经济与管理系及企业消除贫困国际组织等单位和机构,与该创新团队联合组成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研究组,合作开展“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潜力与发展”大型调查研究项目,以期探索中国农村金融“一揽子”解决方案,现已在陕西白水县、眉县组织开展了两轮农户、涉农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机构、苹果(猕猴桃)投入产出等4套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收集样本数据10万多个,已完成了第一轮调查分析报告。

上下求索 勤勉前行

谈起今后的目标,罗剑朝激动地说:“12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大对农村金融的税收支持,在为“三农”改革发展助力的同时,也使我们对凝练的研究方向更有信心。”

罗剑朝认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同样也是现代农业的核心。虽然我国农村金融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从长远和全局的角度来看,农村金融的发展整体上还滞后于城市金融,农村金融创新试验缺乏机制支撑,信贷资金缺口较大,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方式单一,普惠金融业务发展不足,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尚不能较好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从传统金融到普惠金融,再到具有内生动力的现代农村金融发展模式,中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跨越。

罗剑朝团队更远大的目标是研究从田间到餐桌的整套农业产业链金融问题,通过公司制农业的产业模式与管理模式,将个体农户嵌入到这个链条上,使农户成为农业产业链上的“生产车间”,并与现代银行业对接耦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单个农民信贷难的问题。在研究方法创新上,要引入生态学、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等多学科方法,改造提升农村金融学科,发挥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库”“智囊团”作用,为国家提高农村金融市场配置效率以及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可靠的理论依据,为构建面向“小农”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与发展“穷人金融”作出农村金融人的贡献。(原标题:为破解农村金融难题奋力求索——记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罗剑朝)

《中国科学报》 (2014-12-16 第8版 专题)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