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舸 李杜 辛业芸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4-1-12 23:10:08
选择字号:
袁隆平:荣誉面前急流勇退,事业面前勇往直前

袁隆平主持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科研团队代表


    1月11日,袁老载誉回湘,湖南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柏连阳(右一)、院长邹学校(右二)、副院长兼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邓华凤(左三)等在车站迎接。


袁隆平一行回到湖南省农科院,受到夹道欢迎。

湖南省农科院傅国 供图

 
(科学网 成舸 李杜 辛业芸报道) 1月11日下午3时,长沙高铁南站。83岁的袁隆平院士一身西装、手扶扶梯,出现在了前来迎接他载誉归来的记者团的视线之中。一天前,由他领衔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成果,摘获2013年国家科技奖励中唯一的特等奖。此时,距他主持发明的“三系法”籼型杂交稻荣获我国首个特等发明奖已过去三十余载。
 
四十年协作攻关,荣誉归于集体
 
翻开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获奖名单,荣获特等奖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首先映入眼帘。在“主要完成人”一栏,袁隆平作为第一完成人,与其他49位科研、推广人员的名字并列其中,参与单位多达18家。。
 
在杂交水稻育种中,“两系法”由于免除了过去“三系法”的水稻保持系,只保留“父亲”不育系和“母亲”恢复系而得名。袁隆平幽默地表示,“两系法”使杂交水稻育种真正成为了“一夫一妻制”。
 
“两系法”的出现最早要追溯到四十年前。1973年,湖北省农业技术员石明松(注:已故)在田间发现了3株特殊的突变水稻,在夏天是雄性不育的,到了秋天却恢复成可育。这种育性可转换的水稻材料的发现,为“两系法”提供了可能。石明松也成为此次获奖群体中的第二完成人。
 
1986年,袁隆平发表《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构想》一文,正式提出杂交稻育种分三步走的战略设想,即从三系法向两系法,最终过渡到一系法,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但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在杂种优势利用水平上,则是由品种间到亚种间,最后再到水稻与其他物种间的远缘杂交,朝着杂种优势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这篇文章在《杂交水稻》1987年第一期上发表后,被国内外同行广泛认可和采用,被视为杂交水稻发展历史上的纲领性文献,。
 
在上述路线的指导下,我国迅速成立了由16个单位参与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袁隆平任组长,然而很快便遭遇重大挫折。
 
团队成员之一、江苏省农科院原副院长邹江石记得,1989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持续异常低温,导致在长日照条件下已经过鉴定的“光敏不育系”变成了可育,两系法杂交稻研究陷入低谷。
 
面对挫折,袁隆平没有灰心。在观察研究基础上,他分析指出,育性转换主要并不是受日照长短控制,而是取决于温度,并据此提出了温度控制指标,及相应的选育技术策略和核心种子生产程序。邹江石回忆说:袁隆平的指点仿佛拨开云雾,豁然开朗,令大家信心倍增。
 
研究路线及时调整后,一批成果相继涌现。袁隆平的弟子、当时还在湖南安江农校工作的邓华凤发现了安农S-1不育系材料,团队成员罗孝和培育出低温敏不育系“培矮64S”及其组合……“两系法”杂交水稻迎来了曙光。
 
在国家“863”计划等项目支持下,经9年攻关,两系法杂交稻于1995年终获成功,实现了作物育种上的重大突破,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水平继续保持了世界领先地位。水稻较大面积亩产也从700公斤提高到了2013年的988.1公斤。
 
应用推广紧接着开展。据统计,截止2012年,全国累计推广两系法杂交水稻4.99亿亩,增产稻谷110.99亿公斤,增收271.93亿元,推广区域遍及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为我国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强力技术支撑。
 
“都是大家干的,荣誉应该属于全国杂交水稻科技工作者。”手捧着烫金的证书,袁隆平谦虚地表示。
 
三步走雄关漫道,80后再上征程
 
“两系法”已获成功,超级稻较大面积亩产千公斤的目标也指日可待,袁老下一步准备怎么走?
 
面对记者朋友们的关心,袁隆平表示,未来他将争取突破大面积亩产千公斤,并最终实现“一系法远缘杂交”,免除农民年年制种之苦。
 
“对于第三步即‘一系法’,现在看还处于探索阶段。”袁隆平坦承,他原来曾看到某些现象,认为很有希望,但深入下去又发现非常复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袁隆平看来,关于一系法固定杂种优势的途径,以培育水稻无融合生殖系最有前途。利用无融合生殖材料固定水稻杂种优势,将分子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实现一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并非没有可能。
 
2012年11月,刚过完80岁生日不久的袁隆平亲自撰文,发表《选育超高产杂交水稻的进一步设想》,提出水稻从传统高杆到矮杆,再经由半矮杆、半高杆到新高杆,乃至超高杆的螺旋式株型发展理论。
 
“事物的发展规律多半是呈螺旋式上升的。看来,稻株高度育种的变化也可能是如此,即由高变矮,再上升到半矮、半高、新高、超高。”在上述文章的最后,袁隆平引用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用以自勉。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路甬祥眼中,袁隆平是这样一个人:先生有着鲜明的荣辱观,他在将近半个世纪的科学探索道路上,经历了种种磨砺和失败。当他的科研处于低谷时,他失意不失志,始终坚忍不拔地拼搏;当他事业有成,荣誉如潮水般涌来时,他冷静对待,志存高远,淡泊名利,扶植新人,展现出了他特有的人格魅力。
 
“荣誉面前急流勇退,事业面前勇往直前。”说完这句话,袁隆平把证书收起,和随行的助手们大踏步走了出去,他又将回到那个致力于百姓丰衣足食的事业中去,从“80后”走向“90后”的新征程。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