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操秀英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2-4-23 11:04:36
选择字号:
中科大副校长谈科学基金:青年科研人的第一桶金
 
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坚持的方向,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科大”)的定位不谋而合。
 
“十一五”期间,科大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00余项,平均资助率稳居全国高校前茅。
 
“在科学基金的资助下,科大在前沿、高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成果,培养了一批创新型人才、高水平研究团队,更重要的是,在基金文化的影响下,科大始终保持着自由探索、敢于创新的学术氛围。可以说,科大的发展与科学基金的支持密不可分。”科大副校长朱长飞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曾担任过多年科技处处长,他见证了科大与科学基金共同成长的历程。
 
青年科研人的“第一桶金”
 
这是一所流着创新血脉的学校。
 
“科大的成立本身就是体制机制的创新,”朱长飞说,“她依托中国科学院,当年为‘两弹一星’工程培养创新型人才而成立。”
 
建校以来,科大紧紧围绕国家急需的新兴科技领域设置系科专业,创造性地把理科与工科即前沿科学与高新技术相结合,注重基础课教学,并始终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首要目标。
 
“著名科学家亲自为本科生上课,如华罗庚、郭永怀、钱学森等分别担任过数学系、化学物理系和力学系的系主任。”朱长飞说,
 
创办国内首个少年班、创办新中国第一个研究生院、率先开设教改试点班、率先开放办学……“我们坚持实施大学生研究计划,鼓励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高起点,宽口径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尖端科技人才,形成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优良传统。”朱长飞说。
 
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科学基金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学校800多名从事科研的教师中,绝大多数都承担过科学基金项目。”在朱长飞看来,科学基金,尤其青年基金,是许多刚刚踏上科研道路的年青人的“第一桶金”。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诺贝尔奖获得者出成果的平均年龄约在41岁左右。“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时期最容易出重大创新成果,所以,我们要帮助年青人尽快确定研究方向,让其尽早自主开始研究。”朱长飞说。
 
基金文化成为肥沃土壤
 
朱长飞说,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不久,科大就相应在校内设立了青年基金。“刚开始科研经费紧张的时候,青年基金只有几千元,虽然数目不多,但对很多年青人来说意义重大。”
 
近年来,科大青年基金的资助额增加到2年20万,每年资助人数也由几十个增加到上百个。据介绍,科大先于2006年更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青年科学基金管理办法》,后又在2009年制定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中设立“学校青年创新基金”,用于资助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和具有科研潜质的在校学生开展具有原始创新思想的研究项目。
 
有意思的是,在学校内部的资助项目中,论文、成果均不是硬性考核指标,“唯一的要求就是要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朱长飞说。
 
他坦言,重视基金项目,并非单纯将项目数作为考核的硬性指标,而是希望在申请基金的过程中,科研人员能不断凝练学术方向,了解学科状况及前沿进展。在这里,科学基金成为衡量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度量衡。
 
数据显示,近三年来,科大40岁以下的国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已占一半以上,特别是2011年,该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批准率高达51.12%,位居全国主要高校第一。
 
“在基金文化的影响下,科大始终紧盯前沿、探索高端,形成了很好的自由探索、学术优先的氛围。”朱长飞说,正因此,科大成为我国科学家的摇篮,并诞生了国内国际瞩目的成果。
 
广为人知的是,近年来,科大培养出潘建伟、陈仙辉、杜江峰、俞书宏等一批顶尖科技创新人才,在量子信息、铁基超导、量子计算、仿生纳米材料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高水平原创性成果。“十一五”期间,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4次,并连续5年6次入选由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5次入选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另一组数据同样说明其不凡的成绩。今年12月2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2010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科大2001—2010年发表的SCI收录论文篇均被引10.84次,这一数值在公布的累计被引用篇数最多的前20所高校中排第1位。其中,陈仙辉的一篇文章以740次的被引次数成为我国物理学科近十年累计被引次数最高的论文。
 
从“领头人物”到“先头部队”
 
如今世界科技的角逐,再不能仅靠单兵作战取胜。“近几年,我们鼓励年轻人就某个大科学问题形成团队,为基金委的创新研究群体打基础。”朱长飞说。为此,科大设立了创新团队培育基金,围绕多学科交叉的前沿课题,形成了一批由优秀青年学术骨干组成的创新群体,既充实和发展了原有优势学科,又促进了可望在一定时间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前沿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的形成。该校还于2006年设立了重大项目启动基金,用以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国家各类重大科研项目。
 
以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为例,自创建以来,实验室以NBIC(纳米—生物—信息—认知)交叉集成的长期目标为牵引,不断推动多学科的交叉创新,汇聚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与团队。据了解,该实验室目前有6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26位研究人员先后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而截至目前,该校共有68位教师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名列全国高校前茅;共有10个基金委创新群体,居全国高校第三。
 
“26年来,科学基金制度不断完善,已形成相对完整的人才资助体系,我们希望基金委能坚持基金的文化和理念,不断加大对人才和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我国基础研究的进步。”最后,朱长飞由衷表示。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