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邱晨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2-12-11 8:42:33
选择字号:
工程教育学术化倾向导致工程人才断代
 
科研的“贪性”:不少心思都花在争抢科研资源上
 
事实上,在科研单位,扭曲的评价问题同样存在。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兼任人事处处长的所长助理房自正说,尽管不少院所都对外抱怨年轻人不愿意学科学,以至于研究人员招不来,然而,还存在另一个方面问题,即研究人员“留不住”。
 
根据他的了解,近几年,不少研究生毕业或取得学位后,纷纷到外国企业任职或出国深造。由此出现了一种情形:一流学生走出国门,二流学生在国内做外国公司代理。愿意留所继续干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人。
 
“留不住”多是在于相对僵化的评价机制和与之相关的待遇,形象地说,就是那个“让人看到工资条就想分科研经费一杯羹”的薪酬制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佳洱就曾针对这一问题做如此描述:一是“一女多嫁跑项目”,指的是科研人员为“跑项目”疲于奔命;二是评审评估名目繁多,说的是科研人员为应付评审、填满腰包付出的心思;三是“官本位”趋向严重,说的是“学而优则仕”被诱发的苗头。
 
说到底,还是科研人员缺一个能够安下心来搞科研的“软环境”。
 
对于中观层面的科研单位,其心思也并未完全花在科研服务上,更多的时候,是掉进了争取“国家需求”、抢夺经费资源的“贪性”怪圈里。
 
南京大学教授高抒将其归结为管理体制不够顺畅。比如,在数据采集能力建设上,由于仪器设备和数据共享的问题长期不能解决,多个部门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单位购买了一件设备,其他单位一拥而上,你有的我也要有;一个单位在某个区域进行一项作业,别的单位也要往这儿扎。
 
究其原因,“大家并没有齐心协力地搞研发,而是单纯地为了争抢业绩。”高抒说。
 
其结果是大量资源浪费,仪器设备不能充分利用,数据、样品大量采集,发挥的作用却不大。高抒发现,在不少研究机构,数据、样品躺在那里“睡大觉”,分析、研究明显不足。
 
海洋科学调查船的“抢造”就是一个例子:你有一艘船,我也向国家打报告建一艘;你有一条出远洋的大船,我也要有一条。在各自为部门争取利益的同时,高抒担心的是,如果每家都要建自己的船队,国家要出多少人力、财力,每年又要花费多少运行费用?现实情况是:一方面海洋调查船使用的需求在许多研究者那里不能满足,另一方面则是船只的运行不足和闲置。
 
他举例:在业务上,台风预报、长周期天气预报、气候变化模拟等工作无法将大气科学与海洋科学分开。因此,对于这两大领域,美国的政府主管部门是“海洋大气局”(NOAA)。在欧洲,海洋机构与气象部门的紧密联系也是很明显的。
 
然而,在国内,却成了两个政府部门,“各干各的”,对于台风、海浪等业务化的工作各有一套。以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为例,台风由中国气象局负责,海浪由国家海洋局负责。
 
而这或许就是“能造出原子弹,却造不出一台丰田水准的汽车发动机”的原因所在——“对外竞争,对内也搞竞争”。高抒说,“集中有限的财力办大事,这本来是我国的优势,在‘两弹一星’等事业中充分发挥这种优势,但到了海洋领域,多个部门之间又缺乏协调机制。”
 
如果真正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高抒相信,中国同样可以造出“发动机”来。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