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6-23 9:20:35
选择字号:
《大背叛——科学中的欺诈》:科学并非一方净土

 
《大背叛——科学中的欺诈》,[美]霍勒斯·弗里兰·贾德森著,张铁梅、徐国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5月出版,定价:38.00元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曾在他著名的“默顿规范”中提到:“在科学的编年史中,欺诈行为实际上是很罕见的,这与其他活动领域的记载相比似乎是个例外。科学研究包括其结果的可证实性,实际上都受到了同行专家的严格审查。”然而现在看来,默顿的想法有太多的理想成分。事实上,科学中的欺诈现象,较目前科学界的很多人所愿意承认的更为广泛。
 
□受访者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刘兵
 
采访者 实习生 李倩
 
《大背叛——科学中的欺诈》由三联书店近期出版,此书再次重磅出击,直击科学界的欺诈问题。本书共分为9个章节,涵盖了科学中的诸多问题和观点,并且引用大量科学欺诈的案例,有些例子曾是科学史中的经典案例。大体看来这些内容主要包含两个部分,前一个部分涉及科学欺诈的存在、类型、原因、争议,后一个部分主要是讨论避免科学欺诈的现行方法及其可行性。日前,记者就本书的相关观点采访了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刘兵。
 
《科学时报》:这本书的题目是《大背叛》,您怎么理解这个背叛的含义?科学欺诈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哪些?
 
刘兵:我觉得,这里的背叛主要是指对科学理念、科学精神的背离,而在这本书中,更具体的背离的方式,就是这里说的欺诈,或者严格的讲是学术欺诈。这本书第二章也提到了学术欺诈的多种类型,就目前最常见的两种形式,一种是对科学规范的破坏,包括研究方法的不规范,比如说数据作伪,实验方式不严格,另一种则是像作品的剽窃等有关知识产权的问题。
 
《科学时报》:这本书中引用了大量的例子,这些例子力图说明学术欺诈的类型。有些可以说是很有贡献的科学家,但是在他们的科学实验中可能会存在一些不规范的操作,也在以后引起了学术界的纠纷。科学本身就是一个不确定的过程,在《百年科学》中也曾收录了很多的论文,在后来看来是不正确的,但是这并不能否认他们对科学的贡献,如何看待科学中曾犯过的错误和学术不端的差别。
 
刘兵:学术界比较强调这样一个规范,科学运作上有明确的规定,如何落实、如何写论文,怎么报道,这些都是标准化的,但在实际上,在科学界这种不严格遵循科学规范的行为还是比较普遍的,或者比想象的要更多,但这种行为用到欺诈一词就比较严厉了。情况又是十分复杂的,我们在作出判断前要有所考虑,要判断是一开始就成心作伪,还是有意无意地选取某些数据这样轻微的不规范?当然我们首先要尽量保证学术上的规范,避免成心作伪和有意识的作伪。
 
书里也提到一些实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规范行为,但是却又得出了十分重要的结果,这也给我们一些提示,一是严格的按照学术规范来做,这个是必要的,另一方面我们也意识到,目前的规范是十分理想化的,在现实中运行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书中提到的密立根的油滴实验,他得出的结果是对的,但是数据的处理上则是选择了对他更有利的部分,对数据重新编号,这本来就是一个经典的科学史上的例子,而对此,人们对他的评价也不一样,有些人为他辩护,有些人则认为这是不可接受的,这恰恰表明了问题的复杂。
 
《科学时报》:学术界判定学术欺诈的现行标准是“同行评议”,但是书中提到“同行评议”有很多的缺陷,甚至几乎察觉不到学术欺诈,并预测不久的将来“同行评议”很可能会消失,哪怕是存在也会与以往的行为和意味相去甚远,对这个问题,您怎么看待?
 
刘兵:采取同行评议的出发点是保证科学工作的客观、公正,避免出现不规范的问题,但是在实际的同行评议的操作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诸如学术政治的因素,性别歧视的因素等等,对于避免学术欺诈可以说并不是一个完全有效的方法。
 
其实不仅是作者提到,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也可以感觉到同行评议并不完善。但是我们又面临一个难题:因为就目前看来,除了同行评议,似乎也还没有更好的方法来避免学术欺诈。但是作者尖锐的提到问题的所在,我觉得还是十分有意义的。
 
《科学时报》:除了同行评议,另一个避免学术欺诈的方法应该是用法律,那么法律在追究学术不端行为时究竟起到多大的作用?
 
刘兵:对于简单的剽窃,通过大量证据的对比,然后进行法律起诉来判断,还相对容易些,然而一旦抄袭的手段更微妙更高明一些,法律的判定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了,而且,可以说法律并不是解决学术争端的一个最有效的途径,因为法律并不是为学术评判而设立的,我们不能预期用法律手段解决所有科学界的问题,相对公平一点的也许还是学术共同体的判断,但这又回归到刚才我们所说的同行评议问题的那个悖论。
 
《科学时报》:科学界能否实现内部自治自律、自我纠偏?如何使科学规范变得自觉化?
 
刘兵:就像这本书一样,它本身就是提出诸多的争议,并没有提供明确的解决之道。科学规范能否变得自觉化还很难去评说。这不仅是科学界的问题,也是一个伦理问题,主要是要建立一个诚信的社会环境。
 
这本书在提示我们,学术欺诈、违规比我们以前预想的更加普遍,但是这些问题的揭示对人们也有警示意义。一方面,这本书提示人们不要做这种事,当前国际国内也有很多这方面的书籍,另一方面,这些理论和研究又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现实的科学界究竟是怎么样地运作,为什么会出现违规,违规是否可以这么简单地去判定,判定规则的不明确等这些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科学并非存在于世外桃源中,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我们对于科学的本性的理解,提供了对于科学工作的特点和本质的另一方面的认识。
 
这几年,国内的科学欺诈行为也屡屡发生,科学欺诈又难定性定量,充满争议。背离了科学精神,影响到的是正常的科学规范体系。诚信如何在与欺诈的这场博弈中胜出,需要更多的人为科学打造一方净土。
 
《科学时报》 (2011-06-23 B2 科学 文化)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