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昊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6-10 9:08:40
选择字号:
大肠杆菌疫情溯源渺茫 应对之战初显“全球化”

 
2011年初夏,一场突如其来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袭击了德国。
 
这场被称为“欧洲史上最严重的大肠杆菌疫情”已暴发月余,科学家们却仍未找到疫情传播的源头和特效治疗方法。
 
让医生、科学家倍感压力的是,目前该疫情已导致25人死亡,642人出现严重并发症及致肾功能衰竭,确诊感染病例高达约2500起。而且这些数字呈现出进一步上升趋势。
 
“隐匿”的感染源
 
6月8日,德国萨克森-安哈特州卫生部宣布,在对该州首府马格德堡市一个家庭垃圾桶里的黄瓜进行检查时,发现了导致此次疫情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这已经是德国卫生部门在反反复复中第二次将矛头指向黄瓜。就在两周前的5月26日,德国汉堡卫生研究所宣布,在产自西班牙的黄瓜上检测出了这种大肠杆菌。
 
此番再度对黄瓜的质疑,距离为西班牙黄瓜的“洗冤”,不过几天时间。
 
让公众无可适从的不仅仅是德国卫生部门在“黄瓜”上的纠结。
 
6月5日,德国下萨克森州农业部门宣布,德国北部一个有机农场出产的豆芽菜可能是导致这次疫情的源头。而在不到24小时后,该部门来了个180度转身,称实验室初步抽查并未证明该豆芽菜是病菌源头。
 
种种表态使得德国民众恐慌心理加重。德国国内媒体援引各个机构观点的信息也甚嚣尘上:生产瓦斯的沼气设备被列为怀疑目标;同时,水源也是重点监测和排查的对象;更有好事者,甚至直接将此事与恐怖袭击扯上关系。
 
一时之间,“谁是病源”成了公众最关注的话题,恰恰是这个问题,让德卫生部门挠头不已。
 
事实上,感染源一直是各国科学家心头难解的结。据称,迄今全球发生过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流行案例中,近80%在感染终止后仍未找到感染源。
 
毕竟,对于感染源的确定,目前的做法无外乎排查各种食品的物流渠道是否存在潜在感染的薄弱环节,之后,对重点怀疑对象进行病原监测。
 
可以理解,科学研究本来就具有极其严谨的属性。即使事态紧急,一蹴而就也仅仅是一种奢望。
 
然而,对未加以确切证实的结论和信息的率然披露,不但不能够平息公众恐慌,反而会适得其反,推波助澜。
 
德国《时代》周报网络版评论,本次德国疫情的应急管理存在问题,致使信息源满天飞。
 
随着感染不断蔓延,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各州官员和联邦官员纷纷对媒体发布各种信息和见解,而疫情中央监控机制的“不在场”,使得民众不安、迷惑心理不减反增。
 
看似透明公开的开放性信息,似乎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
 
欧盟卫生专员约翰·达利(John Dalli)呼吁德国及其他国家帮助消除“不必要的”公众恐慌:“每当我们发表某些声明的时候,我们必须具有科学确定性。”
 
治疗手段尚不明朗
 
在此次暴发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中,德国科学家在感染者身上提取到的病原菌和以往均有所不同。
 
德国汉堡市埃彭多夫大学医学院细菌专家罗德在接受德新社采访时说,造成此次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的病菌“是常见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一个非常远的远亲”。
 
据了解,该细菌是由两种不同大肠杆菌基因结合的突变体,从未被发现过。其大约80%的基因来自血清型为O104:H4型的大肠杆菌, 约20%的基因来自另外一种大肠杆菌。
 
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研究所徐建国指出,从此次暴发的O104:H4菌株的基因图谱看,它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中一个新成员,而非业已暴发过的O157∶H7的变异。
 
联合早报网援引世界卫生组织表态称:“过去从未在患者身上分离到这种独特的变异细菌。因为具有多种特点,这种细菌更致命,同时排出的毒素也更多。”
 
德国的病例证实了世卫组织的推测。据德国媒体报道,以往超过八成的感染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患者都在18岁以下,而此次90%是成年人,绝大部分是注重健康的女性。
 
当受到该变种细菌感染后,不仅仅表现出传统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的急性肾衰竭、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还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出现了神经系统疾病,如语言障碍、疑似中风后遗症等。
 
然而,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医学工作者并没有找到药到病除的治疗方案。
 
据德国媒体报道,目前针对疫情中出现的高比例溶血性尿毒综合征重症病例,德各大医院采用的主要还是以往的常规疗法——“血液透析”,以帮助排除病菌在患者体内释放的毒素。不幸的是,这种疗法对部分患者没有疗效。
 
近两周来,以汉堡大学医学院为代表的不少医院还对部分患者试用了单克隆抗体Eculizumab注射疗法。但其疗效或许还需几周才能作出初步评估。
 
目前德国医院对重症患者的标准方法是,首先进行血液透析,无效则给患者注射该单抗;如果患者仍无好转,则两种疗法一并使用。
 
令人稍稍安慰的是,汉诺威医科大学宣布他们发现了一种药物可以减缓病毒的作用。据德媒体报道,这家医院自5月底对出现溶血性尿毒症状的病人使用该药物。目前,有17个成年人和两名儿童病情出现好转迹象。不过,离治愈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除此之外,德国传染病学会近日建议打破常规,在特定条件下对特定患者使用卡巴青霉烯类抗生素、利福平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事实上,疫情暴发以来,德国医院大多选择放弃抗生素。以往经验表明,尽管某些抗生素可以杀死出血性大肠杆菌,但抗生素的使用可加速毒素释放,反而加重病情。
 
在基本束手无策的状况下,德国的科学家把控制疫情的希望寄托在尽早研制出对抗这种出血性大肠杆菌的疫苗上。
 
所幸的是,变种新型病菌的遗传密码已被迅速破解。这无疑将会对疫苗的设计和生产产生极大帮助。不仅如此,它还将为了解该病菌致病原理和毒力、靶向药物的设计、特异性抗生素的使用提供强力支撑。
 
疫情“全球化”
 
虽然疫情暴发在德国,但第一家破解这次灾难“首恶”遗传密码的,却是在相隔万里的中国。
 
5月24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通过合作方汉堡大学医学院获得德国病菌样本,5月27日即完成对这种新型大肠杆菌第一次基因组测序,在世界上首度揭示该病菌兼具侵袭、产毒、肠出血等特征,并携带多种耐抗生素特异基因的最新状况。
 
即便德国明斯特大学医院卫生研究所早先就已初步确认了本次疫情致病原特性,但其基因测序结果的公布时间却比中国深圳晚了半天。
 
全球化的参与,无疑为控制此次疫情注入了更多的有利元素。中德合作远没有结束。6月4日,华大基因研究院、德国汉堡大学医学院、中国疾控中心等共同发布消息称,发现此次致病菌携带有8种抗生素的抗性基因。
 
6月5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据最新结果推测,引起欧洲疫情暴发的病原菌或起源于2001年在德国分离到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6月7日,华大基因研究院与其合作研究小组已研制出该大肠杆菌的诊断试剂盒,将在全球范围内无偿提供检测实验方案及所需信息等。
 
不仅如此,除合作之外,疫情的传播也趋于“全球化”。据报道,欧洲多国、美国、加拿大等地均出现了确诊病例。
 
正因如此,各国也紧急行动,纷纷放弃进口欧洲疑似感染源的水果蔬菜,并进一步布控,严防疫情的输入性传播。
 
虽然专家认为德国疫情传入中国的可能性较低,不过为了以防万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仍于6月7日召开视频会议,向各省(区、市)和重点口岸城市疾控中心通报疫情进展,布置监测、实验室检测和防控工作。
 
而各国政府,也纷纷关注公共卫生极为发达的德国在此次疫情中暴露出的问题,并加以借鉴。
 
据德国《时代》周报报道,由于制度问题,德国各地卫生局不能及时上报疑似或确诊病例;这种分级上报机制导致最终汇总的确诊或疑似病例总数严重滞后。
 
而美国在这方面的做法则更受好评。他们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数据库,各地可直接登记、自动汇总,并每天由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总部的防疫专家统一分析评估。
 
除了上报机制,疫情的突发性也成为检验德国公共卫生部门效率的标尺。毕竟此次致病细菌属于突变株型,此前并未大面积暴发,目前尚无现成经验可循。
 
恰恰是面对错综复杂的疫情,德国政府部门广受诟病。《时代》周报指出,德竟没有某个全国性的机构出面统一协调。最终,各大医院不得不自发组织网上交流平台:分享治疗经验,协调病床、血浆供应等。
 
《科学时报》 (2011-06-10 A3 科学 社会)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