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祝魏玮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4-27 8:59:42
选择字号:
2011成像雷达对地观测高级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4月22日,2011成像雷达对地观测高级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新一代SAR(合成孔径雷达):地球观测全视野”。
 
这是学术界首次提出并初步阐释“新一代合成孔径雷达”概念及其特征和应用。
 
1960年4月,美国在华盛顿机场进行机载合成孔径成像雷达实验取得成功,标志着国际第一部合成孔径雷达的问世。大会主席、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主任郭华东介绍说,半个世纪以来,合成孔径雷达对地观测经历了单波段、单极化SAR,多波段、多极化SAR和极化和干涉SAR三个阶段的发展。
 
“SAR对地观测已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在城市环境监测、地表形变探测和重大自然灾害减灾等领域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郭华东说,“但是,当前SAR系统存在的监测周期长、宽幅低分辨等带来了极大的应用限制。这一限制在城市和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更为明显。”
 
另外,科学家们还表示:当前SAR技术在解决全球尺度的问题上也存在明显不足。对于以上这些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发展新型SAR体系。
 
郭华东表示,以双站、多站,极化干涉测量,三维、四维和数字波束形成等为代表的雷达前沿技术的出现,标志着第四阶段SAR的问世。“这对全球环境变化、城市监测以及对月探测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至关重要。”
 
德国宇航局(DLR)正在准备建设第一个具有双站观测模式的双星干涉系统(TanDEM-X),为水文、冰川、森林、地质和海洋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全球高精度数据。加拿大航天局(CSA)正在进行雷达卫星星座计划(RCM),准备发射3颗卫星,进行海洋监测、生态监测以及灾害监测。美国NASA、欧洲航空局(ESA)等也在提出新型SAR计划。
 
不过与会科学家也表示:新一代SAR研究目前急需解决一些重大科学问题,包括提得较多的“SAR成像处理、图像处理以及参数反演”的协同问题,核心是如何实现面向明确应用目标的SAR数据一体化处理。
 
郭华东表示,长期以来,这三项研究是相互独立的,缺乏一体化的整体设计和协同,在处理时也往往使用各自的默认参数,这都经常对最终的反演结果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本届会议由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和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主办,中国科学院数字地球科学实验室承办,北京大学等单位协办。欧洲空间局SAR专家组Rocca教授、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中科院电子所吴一戎院士、中科院对地观测中心研究员郭华东分别作大会特邀报告。
 
大会秘书长、中科院对地观测中心副研究员李新武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表示,这是10多年来成像雷达领域的第一次综合性学术交流会议。我们的目的之一,就是让这一领域作不同研究的科学家能够通过交流了解彼此的工作,以达到“一体化的整体设计和协同”的目的。
 
来自国内外40余家单位的近300位成像雷达领域学者、企业家和管理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议题涉及SAR领域的各项前沿问题,及其在全球变化、国土资源、自然灾害、生态环境、农林地矿、城市管理和世界遗产等各个方面的应用。(祝魏玮)
 
《科学时报》 (2011-04-27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