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辛 陆洋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11-30 9:12:54
选择字号:
访中科院上海有机所所长丁奎岭:不拘一格降人才

 
本报记者 黄 辛 实习生 陆 洋
 
近日,国际化学化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周刊之一,美国化学会出版的《化学与工程新闻》以较大篇幅报道了一个来自中国的科研机构——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报道中,上海有机所几个科技成果转化案例,如建设湖州生物制造创新中心、九江新材料研发基地等被重点提及。
 
该所所长丁奎岭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这几个典型案例,都是从‘顶天’开始,将学科前沿与国家战略需求结合。在作好原创性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再往前延伸一步,就可能引领相关技术产业的变革。”
 
他口中的“顶天”,指的是面向科学前沿的基础研究。
 
学科交叉为基础研究添活力
 
在丁奎岭看来,没有原创性的基础研究作为支撑,很难实现真正的高技术创新,“至少对有机化学学科是这样,基础研究与高技术研究两手都要硬”。
 
他认为,有机化学与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交叉与融合,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今年9月30日的《细胞》杂志上,上海有机所与哈佛大学医学院联合发现的一种高效并具有高选择性的细胞自吞噬小分子抑制剂,以及利用这个小分子探针第一次揭示两种重要抑癌蛋白p53和Beclin1之间内在联系的报道,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该工作为人类发展新的癌症治疗药物提供了重要信息。
 
丁奎岭说:“一个从事化学的研究所竟然在生命科学领域有所成果,这是我们在交叉学科领域迈出的实质性一步。”
 
据悉,即将投入使用的上海有机所综合实验2号楼将主要用于拓展交叉学科的研究,总面积达2.4万多平方米。“这将吸引更多交叉学科领域的优秀人才。”丁奎岭说。
 
基础与应用并重
 
上海有机所今年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德国应用化学杂志》等化学领域顶尖刊物的论文,有望突破40篇。同时,最新数据表明,该所在有机化学领域中的论文产出,在世界TOP20研究机构中排名第二,而在引文方面则明显领先。
 
然而,丁奎岭强调:“在重视高影响力论文产出的同时,应更加关注成果的应用转化。如果我们的研究工作不与国家和社会需求结合,将缺乏驱动力并很难产生重大影响。”
 
他认为,基础研究应突出原始创新,重视深入性、系统性和工作的特色,强调将社会需求与科学问题驱动的有机结合。而要实现从科研成果到工业应用的转化,评价体系建设至关重要。
 
基于此,上海有机所今后将在完善分类评价体系方面力求突破。丁奎岭介绍,研究所将进一步完善分类评价体系,在加强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同时,鼓励和引导科技人员开展面向国家需求的科研工作,包括通过设立成果转移转化奖励基金以及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的一些举措等,加快和促进成果产业化。
 
不拘一格降人才
 
“只要是符合研究所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我们都千方百计地引进。目前,所里最年轻的研究员只有29岁。对于青年人才,我们也提供非常宽松的科研环境,希望可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丁奎岭说。
 
据悉,“十二五”期间,上海有机所将着力引进和培养领军人才,并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形成若干高水平创新团队;实施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加强青年创新骨干队伍建设;加强支撑、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科技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青年优秀人才、支撑和管理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的协调发展,建立一支在国内处于明显优势、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形成有机化学及其相关领域的人才高地。
 
当谈到上海有机所的发展目标时,丁奎岭表示,期望通过5~10年的努力,力争解决有机化学领域中的若干重大科学问题,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掌握一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解决一批制约我国相关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支撑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研究所的整体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发展。
 
《科学时报》 (2011-11-30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