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婧 潘锋 吴志军 郝成涛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1-10-11 16:31:36
选择字号:
军事医学科学院:一支承载国家安危的科技劲旅
——军事医学科学院60年发展壮大纪实
 
北京,太平路27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60年前诞生的军事医学科学院,忠诚著青史,白纸绘蓝图,获得了以我国卫生界、我军后勤系统迄今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我国医药领域第一个国家发明一等奖为代表的高水平、高质量科研成果2000多项。在祖国和人民心中,他们是一支保障国家安全和维护人民生命健康的忠诚卫士。
 
60年,一路风雨兼程;60年,成就光荣与梦想。在10月16日军事医学科学院60周年生日到来之际,记者走进他们中间,感受这座军事医学“圣殿”的非同寻常,聆听广大军事医学工作者维护国家安全和军民健康的铿锵足音。
 
承载国家安危的特殊使命
 
他们是一支征服特种武器的“和平部队”
 
1950年,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作战。战士们面对的除了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强敌,还有冻伤、疫病和细菌武器的袭击;同时核大国还对刚刚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进行着核讹诈和核恐吓。
 
1951年6月11日,党中央、中央军委下达了“关于迅速成立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命令。这年8月1日,军事医学科学院在上海成立。7年后,这支由钱信忠、涂通今、潘世征、蔡翘、周金黄、柳支英、朱壬葆、陆宝麟、周廷冲、黄翠芬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的医学专家、学者组成的“特种部队”,奉命迁至北京,从事中国的“ABC”(原子武器、生物武器、化学武器)医学防护研究的重大任务。
 
从此,这支队伍突然销声匿迹……
 
直到几十年后,它的名字出现,与人造卫星、大庆油田发现、人工牛胰岛素等曾经震撼世界的科技成果一起,出现在中国首次颁发的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行列里。
 
中国科学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贺福初少将告诉记者,历经30多年,这支队伍冲破了超级大国的重重封锁,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特种武器伤害的医学防护难题,揭开了一个又一个核生化未解之迷。
 
防治核武器损伤的研究团队,先后参与了我国包括首次原子弹、首次导弹核武器、首次氢弹在内的所有类型核试验。他们先后有1000多人次参加了核武器生物效应试验,写出了数百篇高质量论文,一批核辐射损伤救治技术和防治药物相继问世。不仅为我国建立起应对核武器伤害的一整套医学防护技术和装备体系,而且“防、诊、救、治”的综合水平世界领先。
 
开展生物武器损伤医学防护的研究团队,打破西方发达国家技术封锁,突出技术集成与创新,研制出一系列应对生物威胁的检测鉴定技术和防护的疫苗、药物等,为我国构建起了生物危害防御的技术装备体系。在唐山、汶川和玉树大地震中,他们将防生研究成果用于抗震救灾,控制了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
 
开展化学武器损伤医学防护的研究团队,针对不同种类的化学毒剂,研究形成了一整套预防急救药品、医学保障措施和技术装备,自主研发的防化救治药品均已装备部队,化学毒剂的检测能力范围已涵盖国际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所规定的43类1000多万种物质。所属毒物分析实验室成为国际禁止化学武器组织指定实验室,使中国成为除美国之外世界第二个同时拥有两家指定实验室的国际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缔约国。
 
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他们是一支征服突发疫情的“防疫铁军”
 
军事医学科学院政委高福锁少将介绍说,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军事医学科学院始终以其出色的科技成果,成为维护人民生命健康的拳头力量。
 
2009年4月,北美地区出现“甲流”疫情。就在这种病毒尚未进入中国之时,军事医学科学院的专家们便开始主动构筑盾牌,很快他们便研制出了5种检测病毒的试剂。同年5月,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成功分离出病株并完成全基因序列测定;与此同时,李松研究员领衔的课题组成功研制出抗甲流药物“磷酸奥司他韦胶囊”,继而又在全世界首创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适用于特殊人群的“磷酸奥司他韦”新剂型(颗粒剂)和新药帕拉米韦三水合物。他们做好了针对甲流病毒变异和其他流感病毒的防控药物准备。
 
2003年,正是军事医学科学院第一个分离出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冠状病毒,并合作测定出整个基因组的序列,并在SARS真正爆发时,很快建立了诊断方法并研制了治疗和防护装备。
 
2004年底,禽流感又接踵而来。军事医学科学院在最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出了抗人禽流感特效药“军科奥韦”。2005年11月17日,国家决定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建设世界上最大的抗流感病毒药物生产线。 2011年,这条生产线完成验收,同时完成了国家2600万人份抗流感药物的储备任务,节约资金58亿元。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军事医学科学院于震后第二天便派出了由186名卫生防疫专家组成的救援队,承担起了汶川全县的卫生防疫任务。他们用科技的力量控制住了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壮举,被灾区人民称作“生命卫士、防疫铁军”。
 
1998年抗洪抢险、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救援、2010年青海玉树抗震救灾……每当国家危难之时,人民健康和生命受到威胁之时,军事医学科学院总是当先锋、打头阵,用铁的意志和过硬的科技成果为维护人民生命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维系部队官兵身心健康
 
他们是一支保障打赢的“卫勤劲旅”
 
军事医学科学院坚持为兵而研、为战而研,一心一意围绕部队需要搞科研的信念从来没有动摇过,科技人员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主动围绕战场和官兵的卫生需求,上高原、走边防、下海岛、进军营,开展深入调研,选准攻关课题,完成一大批创新型成果。
 
我国边境线处于特殊环境(高原、寒区、热区)的面积占到70%,军事医学科学院积极开展 “三带医学”研究,重点解决极端环境下严重影响官兵执勤、训练和生活的难题,为我军构建起了具有我军特色的极端环境下军事作业医学和卫生学保障技术体系。他们研发的复方丹参片等防护药品,以及单兵清洁包,产热鞋垫等装备成为呵护高原官兵身心健康的必备用品。
 
横亘我国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缺氧一直严重威胁着高原官兵的生命健康。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一次次高原调研、技术创新和试验改进,攻克多项技术难关,先后成功研制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便携式、车载式、普通型和智能型等多种型号的高原制供氧装备。截至今天,他们已为新疆、甘肃、西藏、四川、青海等省、自治区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部队建成80多座制氧站,高原官兵从此过上了“富氧”生活。
 
边境海岸地区复杂的地理条件,吸血双翅目昆虫这些人类的“天敌”不仅刺叮骚扰驻防官兵,而且容易传播疟疾、脑炎、登革热等虫媒疾病。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科学家们经过连续多年潜心研究和不懈努力,研制成功新型防蚊系列装备和长效驱避剂。同时,还掌握了大量生态学数据并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并命名了100余个昆虫新种,撰写了200余篇论文和调查报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以蚊蠓为主的吸血双翅目昆虫电子数据库,绘制了重要种群分布图集,这些成果不但为医学昆虫研究提供了有理论价值的基础资料,更重要的是为解决极端环境下我军指战员的卫生保障难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军事医学科学院积极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新的历史使命,从平时部队战备训练、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实际中选题,紧紧围绕部队开展了多方面的卫勤保障研究。“十一五”以来,该院先后有2000余人次走出实验室,深入各军兵种部队进行调查研究,围绕部队需要开展或完成了500余项课题研究,为保障官兵健康和提高部队战斗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立足国际前沿勇攀科学高峰
 
这是一支勇于自主创新的“科技尖兵”
 
军事医学科学院从起步伊始创新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过,它以吐纳万物之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医学奇迹。
 
当今全球有100多个国家的2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上百万人因不治被夺去生命。对于这个世界性难题,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科学家们早在上世纪70年代,便研制出治疗疟疾的化合物——本芴醇,该研究荣膺我国卫生系统第一个国家发明奖一等奖。后几经改良形成复方蒿甲醚。如今复方蒿甲醚已通过了80多个国家和地区药品注册,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目录中28年来仅有的3个专利药物之一,在全球拯救了几百万疟疾患者生命。2009年4月,欧盟委员会和欧洲专利局在布拉格与布鲁塞尔同时宣布,将“2009年度欧洲发明人奖”授予军事医学科学院复方蒿甲醚研究团队,2010年又获具有医药界“诺贝尔”之称的美国盖伦奖。
 
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是人类继基因组计划后又一项世界级生命科学计划。贺福初院士领衔的课题组因在肝脏蛋白质组学研究领域形成的领先优势,2002年被国际组织确定为“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的国际执行总部。作为执行主席,当年40岁出头的贺福初吸引了16个国家、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100多位科学家从世界各地聚集北京,开创了我国领衔国际重大科技合作项目的先河。
 
仅仅几年时间,通过这项协作计划,他们就构建了有史以来人类首个全组织/器官的蛋白质组表达谱和相互作用网络,成功鉴定了13222种人类肝脏蛋白质,发现了3484对蛋白质相互作用,揭示了它们在发育、代谢以及其它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了国际上首个人体器官的蛋白质组数据库。与此同时,他们还发现了一批与脂肪肝、病毒性肝炎和肝癌等人类重大疾病密切相关的蛋白质,发现了58种潜在的肝脏疾病相关的基因……
 
2009年9月,在加拿大多伦多举办的首届“国际蛋白质组学高峰论坛”上,贺福初院士摘得了世界生命科学研究领域设立的最高奖项之一 “国际蛋白质组学成就奖”。2011年9月,在瑞士日内瓦,他再次获得国际组织颁发的“杰出贡献奖”。
 
几十年来,军事医学科学院先后同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外国专家学者纷纷来这里参观、访问和讲学。与此同时,一批批科技人中被派往世界各地留学。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药物、装备、技术和理论等重大成果相继问世:在国内最早展开生物芯片研究,获得国际上第一个基于硅基材料的生物芯片新药证书、第一个乙型肝炎病毒耐药检测基因芯片和第一个HLA分型基因芯片新药证书;率先组织开展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成功地建立了肝细胞癌、皮肤癌、心肌肥厚、食管癌、骨骼发育异常等人类重大疾病的基因敲除小鼠模型;自主研发出全球第一个尿激酶原基因工程药……部分研究成果进入国际领先行列。
 
伴随着科学发展的脚步,军事医学科学院的人才、科研、学科、设备在国内相关领域堪称一流。如今拥有了61个国际、国家和军队重点实验室和科研中心,建立了63个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体系,2000多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和军队大奖,获准专利800多项,研制出药品、疫苗120多种,防护技术100多种,为报国强军积淀了厚实的科技实力。
 
60年来,军事医学科学院始终牢记党中央、中央军委赋予的神圣使命,一代代薪火相传、青蓝相继,从抗美援朝到边境作战,从反恐处突到国际维和,从国内抗灾到境外救援,从“两弹一星”发射到“神舟飞船”上天,从抗击“非典”到防控“甲流”,从保障奥运到服务世博、亚运,为国家着力铸造和平坚盾,被誉为“共和国健康卫士”。
 
过去的一页已经揭去,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将是又一个新篇章。这里,一代又一代军事医学科学工作者始终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对军事医学研究事业忠诚,感到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发展融到了一起,脉搏在一起跳动,血液在一起流淌。他们正以自己的拼搏回答世界的挑战,以特有的雄姿守护着祖国的安全和人民的健康。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