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治浩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9-30 9:38:59
选择字号:
唐有祺院士:耄耋之年写春秋


 
《唐有祺文集》(全8卷),唐有祺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定价:490.00元
 
唐有祺 1920年7月11日生于上海市南汇县。194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化学系。1946年赴美国著名的加州理工学院,在杰出化学家鲍林教授指导下,主修化学,副修物理,旁及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主攻X射线晶体学和化学健本质,1950年获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任教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52年院系调整后转入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授、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等职。
 
唐有祺是著名化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和北京大学教授,是我国晶体化学的奠基人和分子工程学的倡导者。《唐有祺文集》(以下简称《文集》)于2008年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八卷445万字。据悉,是我国迄今出版文集最多的一位自然科学家。在唐先生90华诞之际,笔者再次读起了这部颇具特色的《文集》。
 
内容丰富 体裁广泛
 
《文集》共分8卷,第一卷是综合卷;第二至第五卷为专著;第六至第八卷为论文。
 
第一卷综合卷中有作者的肖像和与中央领导人合影以及参加重要学术活动的32幅精美照片,“八十自述”、“传略”和“生活纪要”3篇文章,反映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学术生涯;有44篇学术思想论文,包括综述、评论、回顾、展望、祝词、书评、前言、序言和演讲等各种体裁。
 
第二卷是《结晶化学》专著(195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三卷是《统计力学及其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196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第四卷有两本专著:《对称性原理(一)对称图像的群论原理》(1977年科学出版社出版)和《对称性原理(二)有限对称群的表象及其群论原理》(197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第五卷有两本专著:《化学动力学和反应器原理》(197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和《相平衡、化学平衡和热力学》(198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
 
第六至第八卷,是1951~1999年发表的有关晶体化学、结构化学、金属有机和原子簇化合物、多肽和蛋白质、功能体系的表面和结构、多晶和高温超导氧化物、新型化学实体的制备和表征、高专一性胰蛋白酶突变的分子设计等领域193篇学术论文。
 
数量质量均为上乘
 
《文集》并非《全集》,即作者的有一部分工作特别是早期和近期的工作并未收录,作者共发表论文300多篇,《文集》仅收录193篇。整个《文集》中现有的400多万字洋洋大观,也足以说明作者献身科学教育事业所付出的艰辛和执著精神。
 
《文集》中的专著、论文和其他文章,都是高质量的。《文集》中的论文都是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其中用英文撰写的有76篇。论文和专著在国内外同行中受到好评,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结晶化学》一书,1957年出版后,不到两年又重印再版5次。《统计力学及其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1988年获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
 
创新辩证的科学思维
 
《文集》中很多地方反映出作者的创新思想、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体现了作者的科学发展观。
 
作者1953年首次在北京大学化学系开设晶体学和结晶化学课程,并招收研究生和进修教师,教材经过多次实践、修改,于1957年出版了《结晶化学》,这是我国学者自己编写的第一批高等学校新教材。作者写书时,力求对象明确、概念清晰、逻辑性强。在《结晶化学》一书“序”中写道:“编写本书时,我心目中的主要读者是综合性大学化学系的同学,但也兼顾到其他需要结晶化学知识的同学和科学工作者。在安排书中的材料时,我一般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这可以使读者容易理解和掌握,也体现出作者高超的撰写技巧。之后,作者又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而成为我国晶体化学的奠基人。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作者创造性地提出“分子工程学”新概念,并为此进行了较长时期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收获。他认为,分子工程学作为化学的一个新分支或其发展中的一个新阶段,思路和做法是应该有所不同的,它是逆向而行的,因为它是根据所需性能来对结构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命过程中重要化学问题”(任首席科学家)和“功能体系的分子工程学研究”(任顾问)两个攀登项目,都是应用分子工程学,分别处理生命体系和材料体系的范例。正如作者所说,分子工程学为化学的推陈出新提供了一份动力,影响所及会对化学的长远发展以至使它跻于基础学科的前列大有裨益。“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是根据作者新的学科思想而命名的我国第一个有“分子工程学”的单位名称。
 
《文集》在论述化学的地位和作用、化学与物理、化学与生物、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理论与实验、化学史与化学家、化学的现状与发展前景等方面,充满了辩证法和方法论,活跃的学术思想、超前的科学思维和高瞻远瞩的洞察力,充分体现出作者的科学发展观。
 
评“共振论” 澄清是非
 
1951年,苏联科学院组织全苏讨论会批判共振论。1952年3月号的《科学通报》集中刊登了苏联批判共振论文章的译文,在我国科技界特别是化学界引起很大震动。由于当时我国正处在向苏联学习的政治背景下,致使我国高等学校的化学教学出现了危机,对共振论展开讨论和批判时,有人把共振论说成是“伪科学”、“唯心论”。
 
1953年秋,中国化学会在北京召开“有机化合物结构理论讨论会”,作者受化学会之托,主持了这次讨论会,他巧妙地回避了共振论,重点引导对布特列洛夫化学结构理论的意义和作用进行讨论,并对如何开好有机化学课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1963年秋,南开大学受教育部委托,主办“高等学校有机化学科学报告会”,约请作者作了一个关于“有机物的电子结构理论问题”的报告,深入地考查了共振论的科学性问题,并从问题的实质来剖析它的合理内核和症结所在。《文集》(卷一)中有3篇文章,对共振论问题作了中肯的分析和精辟的论述,从而澄清了共振论及其批判中的是非问题,在化学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文集》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作者的学术论文,经常被国内外同行引用;专著被许多高等学校师生作为教材和重要参考资料使用。多数专著每章后都有习题,使读者加深对理论、概念的理解和深化,并引起学习的兴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作者受到很大冲击,在心情十分压抑的情况下,仍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对称性原理》(二)、《化学动力学和反应器原理》、《相平衡、化学平衡和热力学》三部近百万字的巨著,其学术上的执著追求难能可贵;教育上的敬业精神,令人赞赏。其中《化学动力学和反应器原理》(卷五),是作者下厂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时,密切联系生产实际,抓住传热、传质、流动模式三要素在工业反应器中的重要影响而撰写的一本很有特色的理工结合型的专著,对后来我国研制高效聚乙烯、氧氮化和环氧乙烷等催化剂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从《文集》中的自述、传略,对化学的回顾、展望,对研究生的培养、对基础研究的认识,在一些重要会议上的演讲以及对一些重要图书写的“前言”和“序”等看出,作者具有高尚的道德风范和崇高的爱国情怀,深厚的功底和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独特的创意。
 
作者在半个多世纪以来,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也为国家提供了大批重要科技成果。《文集》是对其工作的承认、纪念和奖励,即为其建起学术上的纪念碑,成为后人永远学习的榜样。萨顿说:“发表了著作才是唯一对后世有重大关系的东西。”
 
选题装帧 颇具匠心
 
河北教育出版社策划为科学大师出版大部头文集八卷本,可以说是我国出版界、科技界的一项壮举,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顶级科学家的一项重要举措。
 
《唐有祺文集》不仅内容丰富、学术质量高,而且印装质量好。装帧精美、设计典雅,精品意识强,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令人很有兴味地阅读和欣赏。
 
《科学时报》 (2010-9-30 B2 科学 文化)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