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德广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7-20 10:05:34
选择字号:
评论:应将部分研究型大学转变为创业型大学
——从“失衡的金字塔”谈起

 
让本科生、研究生在创业环境中,在直接参与经济社会的服务中,担当起知识创新主体的角色。
 
全世界公认印度是软件制作大国,印度软件行业发展势头强劲。中国从2002年起,刮起了一股发展软件、赶超印度的旋风。同年,教育部批准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成立,促进了软件人才的发展。近10年来,中国软件外包行业有了很大发展。截至2008年6月,全国共有服务外包企业6673家,从业人员121.5万人,但仍然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据去年12月在无锡召开的2009微软中国软件外包事业高峰论坛传出的信息,尽管软件人才增加较快,但我国软件外包企业规模在国际市场上尚不具有核心竞争力,高级人才缺口严重,目前IT行业每年至少缺少50万软件人才,并且还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
 
有人把中国软件外包人才结构形容为“失衡的金字塔”。“塔基”是基础软件开发人才;“塔身”是成熟项目管理经理;“塔顶”是企业的决策层。我国目前是“塔基坚实、塔身断层、塔顶不全”的失衡模式。“塔基坚实”,并非说已有足够的基础人才,而是指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培养,大学毕业后经过培训很快就可以上手,从事基础软件工作。“塔身断层”,即外包公司的中层领导者,如项目经理不足,目前仅占全体员工的5%,应达到20%才能满足需求。项目管理人才是整体研发团队的中心,一方面要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一方面能把握市场的需求及客户的需求,能协调各种资源并掌握项目进度和质量控制。由于这个断层,直接限制了国内软件外包供应商的规模。“塔顶不全”,是指行业领军人才。塔顶层次的管理者主要关注业务模式的转型,是既懂得管理又懂得软件、具有行业市场开拓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人才,即熟悉国际化企业工作管理模式,掌握国际标准和规范、参与国际软件竞争和市场开拓,为公司发展制定长期战略目标。也就是说,目前我国软件人才、工程技术人员占90%,而核心管理人才不足10%,拔尖人才即领军人物十分短缺。因此,只能扛起“中国制造”的旗帜,而不能高举“中国创造”的大旗。
 
“金字塔”是个完整的雄伟建筑,塔基、塔身、塔尖均不可缺少。我国软件外包人才呈现出塔身、塔尖失衡结构状况,在其他行业中同样存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要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从制造大国到创造大国,要建成自主创新型国家,当前最缺的是高层次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因此,各类高校要承担各种类型人才的培养任务,大多数高校属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塔基”人才,“211工程”及老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塔身”人才,“985工程”大学主要培养“塔尖”人才。当然这不是绝对的,而是从整体而言。实际上,高职院校、一般院校也能培养出一些“塔身”人才和“塔尖”人才,应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尤其对少数智力、能力超常的学生要创造条件另行培养。但作为国家重点投入、办学基础好、师资力量强、生源质量高的重点大学来说,应有培养高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的自觉。笔者之所以提出“自觉”二字,是因为有些重点大学申报“985工程”时很积极,批准为“985工程”以后并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人才培养上,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写论文、出成果上。重点大学固然要搞科研,出科研成果,但重点大学的重点工作是育人,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教学、出人才上面。
 
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教育创新,改变长期以来“以知识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无选择权的统一的教学模式、满堂灌输的教学方法”,建立培养拔尖人才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如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加强个性化、多元化、模块化教学,对尖子学生配备导师,单独安排教学计划,让学生有较多的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时间和空间,离开自学和自主学习不可能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然而现实告诉我们,“塔身”人才和“塔尖”人才是不可能完全直接从学校培养出来的,大学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育苗选苗”教育,但这是不可缺少的奠基教育。重点大学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塔身”人才、“塔尖”人才的培养多作贡献。另一方面,重点大学应主动与企业结合,共同培养“塔身”人才和“塔尖”人才。印度就是靠建了一些信息技术学院、软件技术学院、高级信息技术学院,培养和造就了大量软件高级人才和软件工程师。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是在企业的工作实践中培养、成长起来的。高校教师应参与到企业之中、实践之中,与企业合作举办软件工程硕士,只有高等学校与企业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和造就“塔身”和“塔尖”人才。
 
研究型大学应承担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塔身和塔尖人才的重任。我国现有45所“985工程”大学,通称为研究型大学。这些大学有较雄厚的实力、丰富的资源、坚实的基础,但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学术研究型大学”,以学科型组织为主体,追求学科与专业的发展,强调研究工作,关注研究成果,然而大多数研究成果没有转化为产品,与企业、社会和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学校没有立足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也难以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借鉴外国经验,我认为应该把一部分学术研究型大学改为创业型大学,改变以学科发展为中心,以获取学术成果为目标的办学模式。保留若干所学术研究型大学即可,因为在基础理论方面,必须由一部分研究型大学来承担,但不宜太多。大多数研究型大学或学科应走创业型之路。
 
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英国的沃里克大学,荷兰的特兰特大学,日本的筑波大学,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大学等,都是创业研究型大学。其共同特点是:一、与经济社会结合紧密,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崇尚解决现实问题,以发展高科技、催生新产业为目标,与政府、企业、社会建立紧密的新型的合作关系,资金来源多元化,经费充足;二、从学科型组织向创业型组织转型,学校具有企业特征,适应新的知识生产模式,构建跨学科组织,与企业界合作建立研发中心,联合承担国家攻关项目,联合培养人才,进行技术转让,开办衍生企业;三、创业型大学注重训练未来的企业家和创新人才,让学生参加创业活动,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创业环境中学习,面向学生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和多元化的创业活动。大学里的发明一般都是来自学生而非直接来自教授,教师、教授们只是提供指导和资源,但实际的工作和想法通常来自学生。由此可见,创业型大学不仅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教学、科研、创业三结合中培养和造就了拔尖创新人才。
 
在我国最具条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985工程”大学,除少数学校坚持学术研究型之外,大多数学校应走出仅围绕学科专业、高深知识研究的“象牙塔”,转变为与经济、企业、社会紧密结合,参照国外创业型大学模式,构建创业教育体系,成为创业型大学。让大学生、研究生在创业环境中,在直接参与经济社会的服务中,担当起知识创新主体的角色。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励他们的学习欲望、学习动力,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为将来成为拔尖创新人才、成为金字塔的塔身、塔尖奠定扎实的基础。将部分研究型大学转变为创业型大学势在必行。
 
《科学时报》 (2010-7-20 B4 视点)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