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丹红 来源:科学网 发布时间:2010-4-5 12:12:47
选择字号:
鲁白专访:新药源自创新 创新源于人才 人才源于教育

 
2010年,中国葛兰素史克研究中心推出一年一度的“葛兰素史克科学创新日”活动,设立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神经科学卓越奖和明日之星三大奖项,奖励在中国和新加坡做出原创性研究的科学家。5月28日,公司将在上海举行隆重颁奖礼,获奖者将分别获得10万元、5万元和5000元奖金及精致奖章。
 
中国葛兰素史克研发中心副总裁鲁白博士是活动的主要发起人和推动者,日前,他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有200多年历史的葛兰素史克是世界第二大制药公司。2009年7月,在美国学术界渡过了20年的学术生涯的神经科学家鲁白博士,辞去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神经发育研究室主任职位,回国定居,出任中国葛兰素史克研发中心生物学副总裁。在他的推动倡导下,中国葛兰素史克研发中心推出 “葛兰素史克科学创新日”, 以促进在中国本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创新, 及对科学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鲁白说:“科学研究的关键是创新,创新要有好的科学环境和人才。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在中国本土做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原创性工作更为不易,更应受到鼓励和支持。另一方面,今天中国科学的一个现状是,中国科学开始被世界承认,但中国科学家却很少被国际科学界承认,我们希望借助于葛兰素史克这个国际品牌,帮助中国科学家走上国际主流学术舞台, 也让全世界看看中国科学家们对生命科学及相关技术发展的突出贡献。”
 
三把创新之火
 
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 (GSK R&D China) 于2007年成立,专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研究和开发。 研发中心总裁臧敬五, 在美国做过医生和大学教授, 也创建过生物高科技公司。 回国后曾先后创建领导过中科院健康研究院和巴斯德研究所。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斗,中国研发中心经历了从无到有,现在已经发展成一个具有300多人的,完整的新药研制开发机构。 一个研发中心从靶点发现一直做到临床试验,这在国际药物界也是少有的。 至2010年,中国研发中心将有三个新药进入临床一期试验,并研制出一批新药候选。 在科研方面,第一篇完全在中心完成的论文,也在最近发表于《自然•医学》杂志上。 面对骄人的成绩,臧敬五总是非常谦虚低调, 但对如何开发研制新药, 他却有独到的见解: “做新药最重要的是创新,我们不能盲目地去追逐一些机会,而是要有战略眼光,有计划有系统地创新, 走出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当敬五来找我时,我被他描述的战略宏图所感染”鲁白说。 臧敬五本身也是学术出身,他与鲁白共享一个理想: 将生物医学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成对疾病的深入理解和治疗,以造福人类健康。臧敬五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世界科学突飞猛进,而医药研发却进入一个僵局: 新药贫乏。 而打破这个僵局的唯一出路在于创新。 “我们中国研发中心希望成为一个在大药厂支持下的生物高科技公司 (A biotech in a big pharma),既有小公司的开拓创新精神和紧迫感,又有大公司的长远目光和强有力的资金和技术支撑。在企业文化上,我们要极力倡导开放,自主,创新的精神。 同时,我们要推动中国科学研究的创新, 以及社会对创新的认同。” 于是,在臧敬五的全力支持下,鲁白与同事们一起,点燃了三把创新之火。
 
第一件事是一个名为“科学人才研究创新讲坛”(FIRST; Forum for Innovative Research and Scientific Talents) 的活动,鼓励青年科学家提出一个在自己工作领域之外的的创新想法或研究方案,经过竞争和专家评审后给予5位优秀者以奖励。鲁白说,“这是受谷歌的启发,谷歌的一个做法是支持员工有10-20%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研究,现在谷歌的许多产品如谷歌地图、谷歌地球等,都是员工在这个自由时间内做出来的。我们的FIRST 项目启动后,反应特别好,员工好像突然释放了一种能量,有一种特别大的热情来参与这件事,因此,我们决定以后每年都搞一次这样的活动。”
 
第二件事是将公司对外资助的有限资金集中在一起, 重点支持创新教育。中国研发中心DMPK部主任杨毅博士说,“我们希望能够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教育进行集中的支持,这件事看上去与公司做药物研究没有直接关系,但我们觉得,我们的研发是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应该在这里建立一个创新的氛围,创新最终由教育先行。从长远来讲,公司会间接受益。” 鲁白主动去找了清华、北大、上海交大、北京师范大学的领导,商讨如何来支持培养创新人才。结果,GSK中国研发中心资助了“生命科学前沿讲座”、 “GSK学生教育基金”、“中国高等教育论坛”等活动。
 
在此基础上,研发中心的领导层于年底交换意见,决定做第三件事情:设立三个奖项,嘉奖在中国本地做出原创性工作的科学家。第一个是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奖励一位不光是研究工作杰出,并且对中国及新加坡地区的生命科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人士;第二个是神经科学卓越奖,奖励1-2位在中国或新加坡完成重要研究并对神经科学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家。他们是今日中国科学的主力军,在中国目前的环境条件工作,更需要创新精神,才能与世界一流科学家竞争;第三个是明日之星奖,奖励10-20名神经科学领域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的研究生或博士后,他们是未来科学的生力军,希望通过这个奖鼓励社会和学校,培养和倡导创新精神。
 
助中国科学家一臂之力
 
中国科学界的现状是:中国的一些科学工作开始被被世界认可,但中国科学家还没有被认可;部分中国科学家可以在世界一流的杂志上发表论文,但很少有人被国际学术界认可为某一领域的领袖人物。”为什么呢? “好文章和好科学家之间有一定的距离。”鲁白说。“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比较吃亏,有语言、交流习惯上的问题,也有一个国际认同,人脉关系的问题。经常在国际会议上演讲、作报告,获得国际认可的社团,基金会,公司的奖励,科学家才能在国际上被承认,才可能是领军人物。”
 
中国国内现在也有不少科学奖项。但一方面,这些奖项没有足够的国际知名度和可比性,科学界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水平;另一方面,许多奖项的行政干涉多,也不真正是有水平的科学家根据严格客观的科学标准评选的。杨毅解释, “葛兰素史克作为一个世界级大型制药公司,在研究开发方面具有良好的声誉。以葛兰素史克名义设立奖项,应该具有国际可比性. 国际上有多个以大企业命名的科学奖项,以其公正性和权威性, 在科学界享有盛名。我们希望葛兰素史克奖能帮助中国科学家进入国际科学界的主流。”
 
如何保证奖项的质量呢?鲁白说,“我们看重这个奖项的声望。对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和神经科学卓越奖的评审, 我们邀请评委有两个考虑,一是请国际公认的著名科学家做评委,他们的眼界和标准是国际性的,但这样做会出现另一个问题,如果全是外国专家,他们可以对工作本身进行评价,但缺少对中国国情和科研环境的了解,有时论文署名不一定反映出科学家真实的贡献和水平。所以,选择评委的第二考虑是,对中国学术界情况的熟悉。因此,我们评委名单上的专家, 既是在国际学术界有相当的威望和地位,又熟悉了解中国的情况,能够按国际标准,评价出真正具有国际水平的中国科学家。”
 
对于明日之星奖,鲁白还说“明日之星是我们最重要的奖项,对象是全国范围内的研究生和博士后,为了保证这个奖的公正性和全面性,我们委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来评审,因为我知道他们去年11月召开的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八届全国学术大会非常成功,还专门请专家评比墙报,积累了相当的经验,申请者可通过他们的网站(http://www.csn.org.cn/gsk/index.asp) 提交论文。”
 
中国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
 
5月28日,中国葛兰素史克研发中心将在上海举行隆重的颁奖礼,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和神经科学卓越奖获得者将作学术演讲,明日之星获奖者将以墙报形成展示其科学成果。
 
“年轻的获奖者们将有机会与评委会的科学家、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获得者和神经科学卓越成就奖获得者、以及GSK中国研发中心的科学家交流。他们还将有机会被邀请参加我们中心的短期研究项目。 他们将了解到,做科学,可以在学术界也可以在工业界。工业界和学术界做科研侧重点不同,但同样为社会做出贡献。” 研发中心对外联络部主任朱立红介绍说。
 
为什么要举行隆重的颁奖礼?鲁白说:“长久以来,学者看不起工业界,贬其肤浅,拜金,实用。反之亦然,企业界科学家则批评学术界只钻象牙塔, 不求解决实际问题, 造福人类。敬五和我本人都是从学术界走过来的,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活动,增进大家的沟通和了解。做基础研究和药物开发都需要好科学家,各有价值,成功需要彼此间的理解、尊重和合作。工业界需要来自大学创造的新知识和培养的学生,同时工业界也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和人才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平台。”
 
在GSK中国研发中心,人们经常可以受到创新意识的感染。研发中心总裁臧敬五说:“做新药,必须要有自己有思想,要创新,就是要打破框框、打破陈规、打破束缚。所以,我们希望学校、社会都能重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鲁白希望“葛兰素史克科学创新日活动”,可以推动中国本土医药及其他产业界的创新。 他指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这种发展主要是靠出口型经济和廉价劳动力。如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都在变,未来30年,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什么?既不能靠出口,也不能再靠廉价经济,要靠创新、靠创新性人才,中国企业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 “我们现在能力有限,规模还很小。 但是如果成功了,我们就会争取总部更大的支持,还可以联络其它公司,共同来做,将影响扩大到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教育中去,影响社会。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