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凌峰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12-31 9:15:32
选择字号:
王凌峰:执行力是教育改革成效关键

 
■用两个词来展望中国高校的下一个十年,内忧外患、优胜劣汰或许是比较恰当的两个词
 
■问题不在于改革措施太少,而首先在于很多可行的改革措施并没有被很好地落实与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旨在落实上半年热议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通知》明确了改革试点十大任务,其中高等教育领域占了三个,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改革高等学校办学模式。可以说,高等教育改革是此次改革的第一重点,占了很大分量。
 
“三座大山”日益沉重
 
2010版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实背景是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所背负的“三座大山”日益沉重:第一是国内高校内部生源竞争加剧,第二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第三是来自欧美、港台地区高校的外部竞争加剧。
 
第一,以生源竞争而言,坚持了40年(我国1971年起在城市推动计划生育工作,80年代扩大到农村),堪称世界上最严格的计划生育力度,使得整个20世纪90年代我国出生人口一直呈现明显下降态势。到2018年之前,应届高中毕业生会持续下降。个别省份尤其突出,山东省预计2012至2013年,考生人数会下降到50万至55万,和该省高校招生人数基本持平。国内一些省份已经出现招生数大于考生数的尴尬局面。今年江苏省高职高专专科第二批计划招生数多出可招生源3469人。台湾8分上大学的一幕几年后大有可能在大陆高校上演。
 
当然,“985”与“211”高校面临的是生源质量竞争,是事关发展的竞争,而民办高校、高职院校、省属地方高校面临的是数量竞争,是事关存亡的竞争。
 
民办高校、高职院校生源大战近年来媒体已多有报道,省属地方院校则需要进一步分析。地方本科院校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1999年之前即举办本科的老牌本科院校、位于一省内中心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的新办本科院校,二是学校地理位置不佳、位于省内非主要城市的新办本科院校。地方院校生源竞争压力主要集中在后者。
 
第二,自2003年第一波扩招后高校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市场以来,从整体上看,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有增无减,对此媒体已有大量报道。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原因很多,高校外部主要原因有:(1)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处于相对低端位置、中小企业发育不足等使得一国经济对高校毕业生吸纳能力不足;(2)政府投入总量不足以及投入过度集中于相对少数高校,使得高等教育费用与多数国民收入相比偏高,毕业生由此不愿接受低报酬工作;(3)社会资源过度集中于少数大城市等。高校内部主要原因是:(1)高校专业结构与劳动力市场结构对接欠佳,理论型、研究型人才培养过多;(2)高校内部行政权力独大,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与劳动力市场需求普遍存在脱节、滞后现象。
 
第三,国际竞争压力渐大,国际竞争主要包括科研竞争与生源竞争两个方面。
 
以生源竞争而言,欧美高校在培养体制、培养方式、培养质量方面相对于国内同层次高校具有明显优势,国内高校严重行政本位体制极大地限制了高校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高中生参加“洋高考”(如美国ACT或SAT考试、英国A-Level课程考试、澳大利亚WACE考试等),到欧美大学就读。2009年出国留学人数22.9万人,尽管这一数量占国内高校招生比例不高(2009年仅为3.6%)。但问题在于,22.9万人中相当大比例是高质量生源。欧美之外,港台地区高校也欲分一杯羹,香港高校2010年招收了1400多名内地高考尖子,生源不足的台湾高校更是积极推动“陆生入台”。
 
如果说,1999~2009这十年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黄金十年、狂欢十年、盛宴十年,那么用两个词来展望中国高校的下一个十年,内忧外患、优胜劣汰或许是比较恰当的两个词。面对“三座大山”,高校要获得继续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唯一出路只能是改革。
 
高等教育的“改革疲劳症”
 
面对2010年教育改革的诸多改革文本,人们自然会联想起在此之前制定的一系列代表性教育(高等教育)规划、计划、纲要,大致有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6年《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00年发展规划》、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由此生发一个问题,即:此次高等教育改革与上述规划、纲要有何不同?
 
笔者将此次改革的几个核心文件文本与上述规划、纲要等文本作了一次大致比较,注意到:此次改革的核心思想、基本原则,如坐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保证教学质量等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已经提出。可以说,除了具体表述之措辞与篇章结构组织有所不同之外,就核心思想与基本措施而言,2010年教育改革纲要与计划实质性新内容并不多。
 
过去的教育改革当然不能全盘否定,但成效不大是肯定的,否则又何须现在大张旗鼓地再次启动教育改革?正因如此,在对2010教育改革鼓掌、喝彩声音之外,同样不乏对教育改革大有“改革疲劳”之感,认为此次改革难逃以往类似改革旧辙,表示不乐观的声音。
 
执行力是决定改革成效第一变量
 
改革措施不可能凭空产生改革效果,再好的政策与改革措施,总需要一个、一群积极、负责、有热情的主体来一天一天、一步一步、一点一点地落实。纵观我国1985年以来的历次高等教育改革,可以注意到问题不在于改革措施太少,而首先在于很多可行的改革措施并没有被教育部门很好地落实与执行。
 
不妨举一个最近的例子。今年9月《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正式实施,这个《办法》在立法操作性上进步明显,比如《办法》第二章第七条明确了高等学校应当主动公开12类信息,非常具体。第三章第十五条借鉴欧美以及港校管理做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将学生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汇编成册,新生和新聘教师报到时发放。第三章第十七条规定,属于主动公开的信息,高等学校应当自该信息制作完成或者获取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公开的信息内容发生变更的,应当在变更后20个工作日内予以更新。
 
从立法技术角度看,《高校信息公开办法》是比较完善的,较之过去常见的原则性办法在可操作性方面有明显改进,但是“徒法不足以自行”,制度需要活生生的人来推动、来执行。
 
遗憾的是,《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正式实施已近半年,执行情况却很难令人满意,近日笔者随机访问了14所京津沪高校网站,这些高校网站基本上都设置了信息公开栏目,公开信息主要有:学校基本情况、招生办法、学科和专业设置、招标公告,但财务信息无一公开。
 
财务信息对校内外公开,是抑制高校腐败的有效途径之一。近年来国内高校屡屡曝出腐败群案、大案、窝案,财务信息对校内外不透明是重要原因之一。一直以来,尽管教育部门三令五申高校校务公开,但实际情况仍然是校务非常不公开,大多数高校的大部分教职工对于收支情况、负债与资产等本校财务信息并不知情。
 
教育主管部门要检查高校信息公开情况非常简单,只须安排人力访问高校网站,将结果在教育部门网站上定期公布,就能够有效督促高校信息公开工作。然而遗憾的是,笔者随机访问了东中西部11个省份教育主管部门网站,没有一家做到这一点。
 
高校信息公开涉及到的利益调整比实质性、深层次的高等教育改革措施(比如全国抽查各高校就业率,据此进行招生计划宏观调控、学位点淘汰、限制行政人员进入学术委员会、控制行政人员课题申报比例、职称评定权力由专业技术人员共同体全部负责等)要轻微得多。但是,一个相对简单的信息公开办法都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对于更加复杂利益的调整与改革当然无从、无法乐观。
 
《尚书·说命》有言:“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坐而论道总是比起而行之难,执行政策总是比制定政策难。喊100次口号、发10份文件,不如1次执行。1985年以来历次大大小小教育改革之历史已经明示:教育主管部门执行力高低是决定与预判改革成败的最主要关键因素之一,对于2010版教育改革成败也不例外,对此不妨拭目以待。
 
(作者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副研究员)
 
《科学时报》 (2010-12-31 A3 周末评论)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