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南宁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12-21 9:28:18
选择字号:
郑南宁院士:人文社会科学是办一流大学的一种思想力量

 

郑南宁 中国工程院院士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
 
人文社会科学是一种思想的力量。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大国成为真正的强国,不仅仅是经济强大,最根本的体现,在于这个国家的主流价值观被世界大多数民族和国家认同,并能改变世界格局和推动世界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特殊贡献。中国由大变强必然伴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扮演着我们文化的担当者和守望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思想力量。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演化中形成的以儒家文化为根基的中国主流价值观,以及产生于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是中国的软实力,它们对和谐社会建设不可或缺。我们不应为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而抛弃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和我们社会赖以生存的主流价值观。坚持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有助于我们获得一种历史视野,以使我们深刻领悟历史赋予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者们超越自身研究的使命。
 
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教授和学者承担着繁荣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双重任务。作为未来世界的强国,中国社会的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应该在人类和平和经济繁荣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围绕这些基本价值观,中国和整个西方世界一直存在着不同认识,甚至发生冲突。这是中国始终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要应对这个挑战,培养人才是最根本的,要使大学生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世界中,了解我们的国情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时要让他们对这一挑战有更深刻认识。这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者们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卓越的教育教学必须承载大学的人文精神。本科生通识课程是大学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是向大学生展现一个全新的对社会、对文明、对人类自身的认识,能够为学生带来批判性思维,带来更宽阔、更深层次的思考。在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中,不仅仅要有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还要有道德、人格、行为和心理等方面的教育;不仅仅要向学生讲述中国的传统哲学,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西方哲学;大学要坚持教育与宗教的分离原则,但需要告诉学生有关宗教方面的知识,因为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来看,我们不能忽视宗教的作用,世界上一些民族或区域间的冲突都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西安交通大学目前开设的通识教育20门核心课程中,人文社科类课程就有13门,可见人文社会科学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把一所“好大学”办成“一流大学”是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学精神相得益彰、互相融合发展的过程。学校办得好不好,除了一些具有可比的量化指标,还有这所大学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校园文化,真正一流大学培养的学生都带有这所大学的印记。我们要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无论他们今后成为什么样的专门人才和领袖人物,都要把学生的“心智”和人文精神的成长放在首位。在这些方面,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老师们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要应对新的革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正在走向一个崭新的世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出现,为以语言表达的思想及人文精神的传播带来了巨大变化。今天,网络传播的方式可使一种文化现象在瞬间被所有人知晓,信息和大量数据的获取几乎没有成本,完全改变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者研究的环境。这种变化为研究数据的获取带来了极大方便,但同时也带来人类社会从未遇到的种种法律、伦理等问题。因此,研究这种变化的本身就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者们面临的重大挑战。特别是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这一人类史上伟大的历史事件,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者研究发掘的巨大“富矿”。
 
要理解和尊重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大学为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互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会,提供了社会其他研究机构没有的场所和平台。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发展途径完全不同,由于学科之间缺乏了解,加之沟通上的困难,容易造成误解和偏见,甚至互相指责没有“学问”。西安交通大学虽然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但历史上理工特色强,又有不少优势工程学科,工程技术领域教授的话语权大。在这种环境中,我们更需要理解和尊重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教师的工作。其实不同学科并非毫无关联,从事工程技术领域研究与教学的教授们依然要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如哲学的思辨是没有绝对的,而这恰是我们在自然科学中探索客观世界规律的基本认识,许多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研究的原创思想都可以追溯到来自哲学层面上的思考。没有人文精神的科学探索尽管也会带来一些技术上的创新,却不可能有重大基础科学理论上的创造和发现的繁荣。
 
最后谈谈研究中的“学术”与“学识”问题。我们需要分类指导学科的发展和教师的评估,比如在人文社科领域,要强调教师的“学识”水平。我们在建设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存在片面强调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往往认为教学工作体现不了教师水平,使课堂教学得不到重视。“教学为本”的失落,首当其冲的是人文社科领域的老师。其实上好一门人文社会科学的课是很不容易的,你要博览群书,上课时能够旁征博引,学生听了课不仅学到课本上的知识,也能从你这里感悟到一种人文精神和新的思想,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这样你会永远留在学生的记忆中。
 
在我们学校就有这样一批德艺双馨、蜚声校内外的优秀学者,他们不仅课上得好,还有优秀的作品。我们要给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教师和学生多留点读书的时间,增长学识,给他们更大的发展和成长的空间,使他们能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学术风采。片面地把衡量工程学科领域的学术评估标准简单套用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更容易助长急功近利,使个别人为了追求文章数量,不潜心研究真正的问题,这种方式产生的“神马文章都是一些浮云”,甚至用鼠标点击,把互联网上的资料拼凑剪贴来完成“研究”,这种做法往往导致学术不端行为。
 
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不能高悬云端,更不能坐井观天,自娱自乐。创新研究和新的学术思想来自对问题的探究,建立在深厚的学识基础之上。清末秀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开篇语中的一段:“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有学识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那么在学术界就一定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科学时报》 (2010-12-21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