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强 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0-11-29 10:30:31
选择字号:
院士外孙也摆脱不了应试魔咒
科学家呼吁:改变教育环境要从小孩就开始
 
“如果把科学和技术比作一棵苹果树,那么这颗树就是科学,长出的红苹果就是技术。人们是因为爱吃苹果才去浇灌这棵树。而树要长得好,还需要施肥、浇水,这肥料就是教育。文化则是这棵大树在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阳光和温度,虽然看不见,但它无所不在。”中国科协常委张开逊研究员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科学探索与技术创新的生态环境”论坛上,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科学技术与教育文化密不可分。
 
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徐善衍认为,建构科学探索与技术创新的生态环境,关键是教育和人才培养问题。他用金字塔来形容中美两国学生的学习能力:中国孩子的学习能力是正金字塔,付出的精力、时间就是金字塔的底边,随着学历的不断升高,他对学习的追求越来越小;而美国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倒金字塔,开始的时候孩子们高高兴兴地玩,慢慢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到了大学之后就拼命读书,他们学会的是持续学习的能力。
 
徐善衍向与会者推荐一篇题为《到了哈佛,你就会知道中国高校的差距在哪里》的网文。这篇文章认为,中国学生在大学阶段被美国学生远远地甩在后面,其根源在于基础教育。美国教育的聪明在于:先让孩子去感悟,去思考,然后得到知识,这个时候知识就变成了智慧;由于开始的时候,知识都特别简单,比较容易得到感悟,知识也就容易变成智慧。智慧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创新能力。而中国教育者不知道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总是让孩子直接得到越来越多的知识。
 
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说自己小时候在福建泉州长大,可以尽情地玩耍。而他小外孙的童年则“一点也不轻松”,“还没上小学就开始学英语、学奥数”。
 
他认为,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对于徐善衍的提问“为什么国外在科学研究上,有这么多能得诺贝尔奖”,他的答案是,“我们要改变教育环境,不是从大学开始改变,而是要从小孩就开始改变。”
 
中国科协常委、河北农林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海波研究员强调,要“让孩子保持自己的天性来学习”。
 
他分析说,现在之所以还做不到,主要是家长不同意。“将来考不上好学校怎么办?”家长们内心的这种焦虑,导致他们不敢给孩子们自由学习的机会。
 
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陈难先感叹道:“我们的学生是培养对付考试的,就是不需要念这么多书,只要把老师的题目猜出来就可以了。”而且现在“学校很讲究考分”,“学校学生全是85分以上,我们三好生比孔夫子学生还要多,孔夫子三千弟子,只有72个贤人呢。”
 
他说,当年清华北大的学生能得六十几分就很好了,就要请客吃饭了,“得60多分,及格了嘛,及格就是合格了嘛!”
 
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李醒民呼吁:“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都是千篇一律,甚至思想都是一样的。科学最害怕思想一律,思想一律就没有科学。这种状况不改变,思想不自由,焉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来?”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