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丰捷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0-11-24 16:33:04
选择字号:
访王宁黄安年董琨:让学术批评回归健康理性
一要有坚持精神;二要有积极态度;三要有健康学术讨论方式
 
王宁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博士导师,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训诂学家。兼任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学术职务。
 
黄安年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创办人。从事美国史、世界现代史教学和研究。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顾问、美国《美国历史杂志》中国特约编辑。
 
董琨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研究员,现任副所长兼研究室主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应用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主要学术专长是汉语文学、辞典编纂及研究,现从事古代汉语研究。
 
学术批评是什么?每一位真诚而严肃的学问人都深知“批评”之于学术的意义和价值。然而,令人愈加忧心和遗憾的是,多年来,中国教育界的学术生态园已经难见“批评”这株带刺的“玫瑰”,变异的“批评”却大行其道。
 
让学术批评回归健康、理性的轨道,让学术生态重现生机、活力,才能为中国教育奠基;理性的教育学术活动,才能造就中国教育界的健康风气。
 
没有批评 学术何以繁荣
 
记者:编辑部时常会收到一些书评。但延续多年的一个现象很耐人寻味,那就是书评无论怎么评,基本都是只赞扬,不批评。而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但凡批评之声泛起,不少学者在回应时也不是基于学术范畴的反驳争鸣,而是试图采取非学术手段压制、抗议,甚至演变成更为激烈的人身攻击。
 
我们的学界似乎忘记了批评的本义和价值,也失去了接纳批评的胸襟。
 
王宁:学术批评是学者应当具有的自觉的批判意识和自省意识在学术活动中的体现。学术发展的规律证明,学者要想做出学术贡献,主要途径之一就是要揭露已经作出的观察中的错误与瑕疵,更精确地观察同样或类似的事实,研究不同种类的材料以便进行比较,更充分地诠释事实,改进研究方法。学术批评愈有力,学术纪律也愈严格,学界风气也将愈端正。
 
学术为天下之公器,只有通过学术批评,才能去伪存真,明辨是非,发现真理,杜绝腐败。正当的学术批评是学术进步的助推器,是学术健康发展的清道夫,是学术之树常青的啄木鸟。
 
难批评、乱批评 学术和教育环境被污染
 
记者:应该看到,这几年学术批评有了很大进步,很多网站和刊物为开展学术批评开辟了空间、营造了气氛。但同时我们必须承认,健康、理性的学术批评还是少之又少,而一些非正当的,甚至是扰乱视听的声音却此起彼伏,严重污染了学术和教育环境。
 
王宁:的确,现在出现了很多广告式的伪书评,过火的吹捧和攻击的言辞也不断发现,甚至还增加了一些炒作似的对于某些问题的哄抬和反对,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有些非专业的人士专门挑战一些专业常识,而这个常识是多少年不证自明、不能推翻的东西,他们专门挑战这些东西,对学术界产生干扰。你应对它吧,它不值一谈,你不应对它吧,它提出的问题还有社会影响。有些媒体不明真相,去宣传一些完全不对的东西,跟业内的人员并不交流,业内人又比较轻视普及,不愿意跟这样的一些问题进行辩论。另外,同行在网上也有一些超出学术问题的谩骂,有些学术问题也纠结了一些非学术的因素。
 
董琨:我讲一个小小的例子,当了博士生导师以来,我参加了不下100次博士论文答辩的投票,包括本地的、外地的、面投的、通过书信的,我只投过一次反对票。
 
这次反对票是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投出的,应该没有问题,而且对方又是有名的大学,结果很快有人传出说我投了一个反对票。本来很正常,结果感觉很反常,很另类。我感觉很无奈。
 
学术人大多又是教育者,学术界的环境如此,必然影响到他们身边的学生,也必然影响到所有人身处的教育环境,更重要的是,这种影响会一代一代地积累下去。
 
黄安年:虽然学术界有一批坚定维护净化学术环境的志士仁人,但是整个说来学术评论依然是不被重视的学术领域,一些学者怕得罪人且不说,时下唯学术量化评价标准客观上使得一些学者对学术评论缺乏积极性,而且一些学术性刊物的“不发书评文章”的不成文规定也严重影响到好书得不到弘扬,劣质书籍得不到抨击。
 
面对学术批评,一些具有学术不端行为的学者不是严于律己,吸取教训,改正自醒,而是采取种种手段诋毁中伤和威胁揭露学术不端言行的学者,并严重侵犯他人著作权、署名权和名誉权等,继续污染和搅混学术环境。有些人甚至企图通过诉诸司法来为自己解脱。而我们的某些司法部门不能秉公而断导致错判,造成对学术环境的负面影响。
 
以理服人 学术批评当用健康方式
 
记者:中国学术正在走向世界,为了中国学术的持久健康与繁荣,看来,学术界必须行动起来,改善学术生态,解决学术批评这个困扰学界的基础性问题。
 
王宁:2007年初,受教育部委托,我们编了一个《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手册,这个手册一共八章,分别说明了学术研究相关的概念,阐述了学术伦理,并且把学术研究的各个环节、应该怎样去做,做了纲要性说明。在第六章,提出了学术批评的规范,阐明了学术批评的正当性,而且明确说明在学术活动中的体现。我们还提出了一些学术原则——要有实事求是、以理服人的精神,不媚上、不媚俗、不为虚、不为权,提出要涤浊扬清产生精品,要鼓励争鸣促进繁荣。也说过被批评的人可以进行反批评,但不可以以侵犯名誉权等借口纠缠批评者,这些都是针对社会上的问题提出来的。
 
但学术批评的规范是个长期的问题,它不仅仅是学界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希望引起学术共同体的关注,大家共同使学术研究更清纯,更能够为社会服务。
 
黄安年:坚持积极开展健康的评论,我认为有三层意思,一要有坚持的精神;二要有积极的态度;三要有健康的学术讨论方式。
 
开展健康的评论是通过论著评论来进行的。诚如《学术规范指南》所言“书评是学术批评的重要方式和重要成果。”“学者公开发表的学术型书评,特别是关于本学科的高质量的书评,不论属于推介性的还是批评性的,都不应被排斥在个人学术成果之外”,可是现在有种很奇特的现象,不仅学术型书评不计算在学术成果之内,而且现在一些名牌杂志干脆不发书评。在美国,像《美国历史杂志》和《美国历史评论》这样的有世界影响的杂志,每期都有1/3篇幅发表书评,而我们的杂志书评不仅越来越少,而且质量愈来愈差,这种状况是难以令人满意,也难以通过高质量的书评予以积极引导。
 
第二点,我要强调严于律己,强化他律。净化学术生态环境,靠什么?既要靠学术自律,也要靠学术他律,在目前条件下更要强化学术他律。学术自律,要求学者自重、自尊、自爱、自立、自检。学术他律,要求学术主管部门(很多时候是各地的高校)严格学术规范、维护学术道德,积极净化学术环境。
 
时下,一方面我们的某些学者自律精神太差。另一方面我们的他律机构管理几乎形同虚设。为了对学术负责,我强烈倡导实名责任评论制,目前绝大部分不负责任的学术评论出自匿名之手,学术主管部门和网络媒体对于利用匿名搅乱健康学术评论的错误做法甚至违法乱纪行为,应该进行限制和处理。
 
同时,我认为,学术是非争议只能通过实事求是的、健康的学术争鸣、不带偏见的评论或科学实践来解决,其中某些学术和科学问题还不是一时可以判定的,还得有反复实践和时间来确认或求同存异,需要在学术是非争鸣进程中,排除各种影响学术公正判断的非学术因素。学术是非也不能迷信学术权威、单位的行政干预,甚至党政领导人的裁决,在这个问题上学术界、科学界有着太多的惨痛教训。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学术回归学术,防止行政干预和单位保护,营造实事求是的学术讨论和批评的氛围。提倡学术争议双方,摆事实,讲学理,平心静气、平等讨论,切忌打棍子、揪辫子、扣帽子,先入为主,揪其一点不及其余,甚至进行与学术无关的人身攻击。
 
最后,我想说的是,司法诉讼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术是非判断。学术是非问题通过司法诉讼,即便是钻了法律空子、赢了官司,也可能会最终输了学术并损害其声誉。
 
司法审判和学术鉴定两者本来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学术争端或科学争端诉诸司法,或因涉及名誉权、著作权等民事纠纷的激化,或因由文斗上升到武斗而触犯刑律发展为刑事案件,即使这样,司法审判也只能就民事纠纷或刑事案件本身作出不受外界干预的公正裁定,这种裁定并不也不可能涉及学术或科学是非问题。相反,旷日持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司法诉讼,受损的恰恰是学术和教育本身。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