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进东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1-8 9:38:26
选择字号:
塔克拉玛干沙漠古代交通之谜被破解
可为沙漠公路选线提供借鉴,即公路主干线以南北向布局为好

 

[科学时报 王进东报道]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仅次于非洲撒哈拉大沙漠,是全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西部受西北风的影响,沙丘向东南移动;东部受东北风影响,沙丘向西南移动,风沙活动十分频繁剧烈,流动沙丘占80%以上。只有在沙漠边缘和深入沙漠中的河流沿岸分布有以红柳沙堆为主的固定、半固定灌丛沙堆。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是关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体流动,但对其交通问题关注颇少。目前,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樊自立等通过史料研究揭开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古代交通之谜。
 
塔克拉玛干沙漠古代曾有以下5条路线,丝绸之路的南道、姑墨——于阗道、坎城——神山堡——疏勒道、焉耆——于阗道及抒弥——龟兹道,这些古道都不乏我国古代人民的足迹。晋代高僧法显是我国第一个从东北向西南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人,玄奘是第一个把塔克拉玛干沙漠比作“死亡之海”的人。
 
关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在我国的历史文献中很早就有记载,《禹贡》中有:“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文献中所说的“流沙”就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关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的古代交通,《穆天子传》讲道,周穆王经柴达木盆地入新疆若羌,绕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过帕米尔入阿富汗境,最后到过塔什干地区。以上记载只能反映这些人到过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但行经的具体路线不详。从汉代开始,有记载的僧侣、商贾、使者、官吏、将士等,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路线大致有上述所说的5条。
 
关于丝绸之路“南道”。《汉书·西域传》中讲道:“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自车师前王庭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汉代丝绸之路的“北道”是由吐鲁番经焉耆,沿天山南麓到喀什,其间没有沙漠阻隔。“南道”的路线即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所经地区有鄯善(今若羌)、且末、精绝、抒弥、于阗(今和田)及莎车。古代的且末在今天且末北沙漠中,精绝于今民丰北130公里的尼雅遗址,抒弥在今天于田和策勒县境。按《大唐西域记》记载,由蓖靡川(今克里雅河)到尼壤(古精绝)至且末之间的道路也大部分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中通过,“蓖靡川东入沙碛行二百余里至尼壤城,由此东行人大流沙,聚散随风,人行无迹,遂多迷路,四远茫茫,莫知所指,是以往来者,聚遗骸以记之。乏水草,多热风。风起则人畜昏迷,因以成病。”这段记述,如实地反映了在流动沙漠地区交通之困难,行旅之艰辛,由于风沙的掩埋,沙漠中没有固定的道路,行人只好将捡来的遗骨堆积起来记路,由此可见在千年以前,穿过这段沙漠丧生的人畜不少,这应该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的最初由来。
 
关于姑墨——于阒道,樊自立介绍道,《汉书·西域传》记载:“于阗国,王治西城北与姑墨接。”姑墨,即今阿克苏,于阗为今和田。并载:“姑墨国,王治南城,南至于阗马行十五日。”《水经注·河水篇》也讲:“姑墨川东南流迳姑墨国西,治南城,南至于阗马行十五日。”姑墨川即今阿克苏河。《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贞元宰相贾耽从边州人四夷道里记中说:“自拔换南而东,经昆岗,渡赤河,西南经神山、睢阳、碱泊,以南经疏树,九百三十里至于阗城。”拔换亦即今阿克苏,昆岗不明所指,赤河就是塔里木河,再西南逆和田河而上达神山,神山应即今麻扎塔格之红白山(由红色沙岩和白云岩构成),睢阳、碱泊、疏树不明所指。1960年曾计划修建库(车)和(和田)公路,沿和田河西岸,从南北两端推进,有不少路基已修成,后因故中断。此后还有不少人赶着毛驴车通过这条路线,来往和田、阿克苏与沙雅之间,沿途不乏放牧之人。2006年由阿克苏到和田,沿和田河东岸修建的第二条沙漠公路已经贯通,大大方便了两地交通。
 
提到坎城——神山堡——疏勒道,在新疆农业区划委员会组织的新疆和田河流域考察报告中(1986年),由侯灿执笔所写的玛扎塔格考古研究中有一段记载,说的是19世纪末斯文赫定在和田一带探险,收集到一些于阗文书,文书中涉及到从玛扎塔格古戌堡(神山堡)至坎城的交通路线。文书中明白告诉我们,由神山堡、三铺、濡马屈萨至坎城,是当时的一条交通路线。三铺、濡马屈萨今在何处无从考究。坎城在《新唐书·地理志》中有载:“于阗东三百九十里,有建德力河……于阗东三百里有坎城镇。”建德力河一般认为是克里雅河,城镇的位置是在今克里雅河以西约九十里。《后汉书·班超传》记载:“时龟兹王建为匈奴所立,倚恃虏威,据有此道,攻破琉勒,杀其王,而立龟兹人兜题为疏勒王。明年(注:永平十七年,即公元74年)超从闲道至疏勒。去兜题所居盘囊九十里,逆遗吏田虑先往降之。”从于阗去疏勒西行的大路为正道,途中要经过莎车,班超这次去疏勒不经莎车而行“闲道”,因为当时莎车国降于龟兹对汉有二心,龟兹则与汉为敌。根据在玛扎塔格山的考察,这条“闲道”可能是由其南麓向西,沿古董山、罗斯塔格南麓西行。19世纪末(1889年)俄国人别夫错夫在塔里木盆地考察朔叶尔羌河南行时,了解在麦盖提县东面的大沙漠中有一座古遗址,距麦盖提有三天路程,人们曾在那里捡到金银器物,这座古遗址就在由墨玉流来的古河道附近。古代在这样的大沙漠中能有聚落,说明有水源,也说明有交通路线存在。
 
关于焉耆——于阒道,《佛国记》中记载了晋代高僧法显去天竺(印度)求经的路线。他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的张掖、敦煌,到达位于罗布泊地区的鄯善,记载当时罗布泊以东三龙沙(库姆塔格沙漠)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当时的楼兰“其地崎岖、瘠薄”。由善鄯再到乌夷国(今焉耆),然后由乌夷国穿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到达于阗(今和田)。依今天的形势看,当时法显经过的路线是由焉耆先到沙雅。过塔里木河平原,当时塔里木河河网发育,曾在塔里木河南岸沙漠发现3条干河道,并有烽火遗渣,灶灰土,陶片为红色,当为唐代遗物,说明在唐之前必有人类活动。然后由沿克里雅河分出西支南行,当时克里雅河与塔里木河相连通。顺着这条路线走虽有沙漠分布,但沿途多有河道,不会发生断水。因此,根据现存历史文献记载,法显就成为我国第一个从东北向西南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人。
 
对于抒弥——龟兹道,《西域水道记》中记载,克勒底雅河“北流三百里入大河”,“克勒底雅河”即克里雅河,“大河”即塔里木河。实际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克里雅河西支大约在400年前曾流入塔里木河,于是在古代沿克里雅河行成一条南北贯通塔克拉玛干的交通路线就成为可能。《新疆图志》(1910年)中也曾讲到克里雅(于田)与沙雅之间有交通来往。谢彬的《新疆游记》中也详细记载了这条路的通行站点和里程。1896年斯文·赫定南北向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就是沿克里雅河,沿着这条道走,在沙漠中还可找到可供饮用的水。
 
通过以上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古代交通路线的记载,可知在这五条路线中有东西向的两条路,通行十分困难,南北向的两条道路通行较易,东北—西南方向的一条,介于两者之间。这是由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受古水文网的分布影响。发源于昆仑山的河流进入盆地都是南北流向,所以南北向通道可沿河道通行,即使没有古河道的地方,沙丘高度也相对低。而在古河道之间,多是复合型沙垄、垄状复合形沙山或复合型新月形沙丘链,沙丘相对高度可达50~150m,所以通行就很困难。这可为沙漠公路选线提供借鉴,即公路主干线以南北向布局为好,翻越高大沙丘少,沙害相对较轻,修路较易。而东西向布设公路,需翻越的高大沙丘多,修路难度大,沙害相对也要大。未来,塔克拉玛干沙漠若再建公路,建议沿和田河和克里雅河这两条过去的通道修建。
 
樊自立说,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丰富,石油储量229.8亿吨,天然气11.4×1012m3,油气储量约占全国陆上油气储量的20%。目前已探明的油气田为22个,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由于勘探程度低,今后还可能有更多的油气田发现,是我国能源的重要战略接替区。要在沙漠中勘察开发石油,必须修筑公路,目前以沙漠公路为主轴,修建了公路(有的是简易的)通往各较大油田。由且末到塔中的二级干线也已通车,由塔中通向克里雅河下游三角洲的公路已完工,建议再将其向西延伸到和田西侧的玛扎塔格,这一段沙丘较低,筑路较易;然后沿玛扎塔格山南麓山前冲洪积扇,地势平坦,无沙害威胁,可达麦盖提通往喀什。已停修多年的由阿克苏通往和田的公路于2006年完工,这样就可形成“两纵一横”的主干线,随着油气勘察开发的进展,可能修建由沙雅至于田的公路,形成“三纵一横”,再加上由干线通往各油田的支线,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一个相对较稠密的公路网是有很大可能的。
 
《科学时报》 (2010-1-8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