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09-7-18 12:12:19
选择字号:
徐坚:哪些人不适合去做科研
如果一个社会里什么人都可以做科研,那一定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7月17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徐坚研究员在其科学网博客发表博文——《哪些人不适合去做科研?》,探讨了哪几类人不适合选择科研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这将为已经毕业或即将毕业的硕博士提供有益的启示。
 
前些日子,在所里的院子散步,遇到了刚刚在此获得博士学位的美国留学生D。闲聊中问起他下一步有何打算?回美国?还是继续留在中国?想去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他告诉我,他打算返回美国,他不喜欢做研究,想去找一个地方性的小大学(community college)(就是那种非“研究型”的大学)去教书,他更喜欢去教书。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在经历博士学习之前,对于做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是不可能有所了解的。很可能会被某些观念(或者宣传)所误导。而当历经数年寒窗苦、读完了博士,对所谓的“科研”有所了解之后,或许发现自己压根儿就不喜欢搞什么鬼“科研”,也未见得适合于将其作为自己终生的职业。(注意,“科研”这个词应该是“科学研究”的口语简称,但现在好像是已经被误用、滥用了,什么事儿都打上了“科研”的旗号,披上了“科研”的外衣。)
 
俗话说,“男人就怕选错行,女人就怕嫁错郎”。(当然,时代不同了,嫁错郎者离了便是,选错行者“大不了从头再来”)。人生苦短,早些发现自己不适合干哪一行绝对是一件好事情,而且应该是越早越好。晚了则反而使自己陷于被动。笔者寡闻少见,不敢说到底什么样的人适合于从事“科研”,但somehow总觉得好像是有些人不见得适合一辈子去做科研。
 
(1)一心想挣大钱、渴望尽快致富的人,还是别去做科研的好。有些人受了“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一传统观念的误导,误以为念书多了就理所当然地会荣华富贵。其实,即便是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吃科研这碗饭的人,大多数也就是中产阶级水平。其收入仍然会不如经商、公务员和在企业公司里的白领。日本的一位教授就曾经半开玩笑地对我说过,“(在日本)Professor is nothing”。一位年轻的美国教授曾经对我说,做教授的动机绝对不是为了金钱。即便是你含辛茹苦地拼搏到了正教授的位置,跳出圈子一看,在你的同龄人中,比你收入多的人肯定不会在少数。而真正能够将科研成果商品化、通过科研来致富的人恐怕还是凤毛麟角。“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坦荡地追求财富应该是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2)吃不了苦、耐不住寂寞、屁股坐不住板凳的人,不适合做科研。科学研究很显然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劳动。国外的教授在获得终身永久位置之前,许多人周末都要去加班工作。做研究自然是少不了冥思苦想,所以夜不能寐是常有的事儿。做学问除了“学海无涯苦作舟”之外,好像也不应该有什么捷径可言。卡尔-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面从来就没有什么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那崎岖小路攀登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也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是否还晓得这段名言。
 
(3)智力平庸、缺乏创造力的人,做科研会很累。想象力和理解力是在科学领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科学的圈子里可谓精英荟萃,山外有山,高智商的人比比皆是,智力的竞争激烈而残酷。科学研究的核心事件是要创新,是智力打拼,而且是没完没了。如果只是会follow别人,连起码的、举一反三的能力都没有,或许去干别的行当会更轻松愉快些,活得悠哉些。
 
(4) 对科学发现压根儿就没有什么好奇心和兴趣的人,还是不做科研的好。科研活动的本质是探索未知世界,弄清楚其中的奥妙。如果没有好奇心驱使,仅是靠来自于外界的压力,很难保持长久不衰的动力,这显然也是非人性化的。记得曾经有位外国(学医的)科学家,博士毕业后先是去了医院工作。几年以后,他便觉得很无聊,因为每天的工作周而复始地重复,没有新意,让他感到乏味和不够刺激。后来,还是回到了大学去做研究(当然,可能收入会被打了折)。人的好奇心能够得到满足是很快乐的,但那或许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
 
在我所认识的(包括我自己的)学生中,有的毕业后选择了去做技术工作,有的去了工业界和公司。我十分高兴地看到他们选择了一份自己喜欢的职业,而没有走入不利于自己事业成功的误区。如果在一个社会里已经变得什么人都可以来做科研,那一定是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查看所有评论
SSI ļʱ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