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静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7-3 9:18:19
选择字号:
安艺敬一:半世纪以来最伟大的地震学家
 
国际地震学与地震预报国际研讨会将于7月5日~9日在北京举行。据会议组织者介绍,这次会议的举行不仅为纪念“5·12”汶川地震,而且设立专题讨论本世纪最伟大的地震学家安艺敬一的学术思想。
 
这是中国主办的国际会议第一次纪念一个外国人。同时,中国地震学界还为他出版了中英文对照的著作——《预测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地震学》。
 
“无意赚钱”
 
据《预测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地震学》的中文译者尹祥础介绍,国际大地测量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于2003年在日本札幌举行大会,在这次大会上,安艺敬一在发言中提出,关于地震前兆的分类研究,各有其作用,但出现了两种错误。对此,他曾写了讲义,却一直没有出版。参加这次会议的中国地震研究人员尹祥础认为,其观点对于地震预报研究很有价值,并当即向他表示,可以尝试在中国出版。
 
在磋商出版书籍的过程中,安艺敬一曾于2004年给尹祥础传来电子邮件表示:“无意赚钱,只想把50年来对于地震预报研究的心得公之于世,因为对人类是有意义的。”
 
就在尹祥础翻译其文稿时,安艺敬一在2005年5月摔倒突然去世。尹祥础通过与其亲属沟通,在汶川地震后获得了书籍的出版授权,使其遗托得以完成,目前该书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据尹祥础介绍,其著作主要包含地震和火山前兆的最新观点、地震预测的地震学方法两大部分,尤其是关于尾波Q值、M的概念及其观测研究,为地震预测开辟了全新的思路和途径。
 
地震学界的“圣经”
 
实际上,安艺敬一是半个世纪以来被公认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地震学家之一。他与Paul G. Richards合著了两卷的经典之作《定量地震学》(Quantitative Seismology)。此书自1980年出版后就成为国际地震学教学和研究的标准,2002年被再次单卷出版,被称为地震学家的“圣经”。
 
他去世时,《纽约时报》曾给予特别报道。他是地震学许多领域的领导者,其研究包括统计地震学、震源性质、地震层析成像、尾波及其断层破裂过程和火山运动。他建立了地震学和地震构造上一系列现象的尺度法则,在震源和地球结构及其地球物理动力学系统上,创立了一套新的地震分析方法,即“地震矩”的研究理论。
 
他是美国南加州地震中心的创立者。2004年,出于对安艺敬一的敬意,美国地震联合研究所(IRIS)数据中心建立了1964年日本新瀉(Niigata)地震档案。因安艺敬一首次在1966年引入了地震距的概念,并给出了如何从世界标准地震台站(WWSSN)记录到的新瀉地震的地震图测出地震距,新瀉地震档案作为安艺敬一的在线网站,任何人都可以在这个网站上得到他的成果资料和相关资料。
 
他拥有众多荣誉:1979年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86年被授予地震学会奖章,2004年被授予美国地球物理协会Bowie奖章,2005年被授予欧洲地学协会Gutenberg奖章。Frank Press称他为“世界地震学的领导者——学者和教师的楷模,至高的人道主义者”。
 
与中国结下情缘
 
据介绍,安艺敬一与中国地震学界有着深厚的友谊,多次访问中国。2004年11月应北京大学邀请,其专场学术报告会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与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联合在北京大学举行。
 
在大会报告中,他认为,应该从物理学原理出发探索物理过程的原因与结果,而地震预报属于地震学工程应用范畴,应充分尊重观测到的自然现象,同时考虑研究结果的社会效应。
 
他指出,利用观测资料进行地震学研究时,重要的一点是辨别观测数据中的噪声,消除噪声影响、提取数据包含的真实信息。
 
在这次报告中,他还介绍了他最新提出的地震预报的“脆—柔性相互作用模型”。他通过美国圣安德烈斯断层上过去发生地震的研究,发现不同小震级地震的发生频度与一定尺度区域内地震尾波Q值时间变化之间存在很好的相关性,说明该地区上地壳脆性层内存在一定尺度的震源凹凸体。根据观测结果,他提出在板块驱动力加载过程中,上地壳脆性层与下地壳柔性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上地壳应变率变化,从而引起大地震发生的假说。他强调,模型和假说只是从地震观测资料本身出发发现的自然规律,如何从物理上构建一个合理的模型来解释这些观测现象,尚需要大量的深入的研究工作。
 
据悉,他还为中国培养了数名研究生。
 
《科学时报》 (2009-7-3 A2 国内)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查看所有评论
SSI ļʱ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